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忘记底薪和双休”? 别再灌“毒鸡汤”了!

2022年04月29日 07:49   来源:羊城晚报   陈广江

  近日,山西太原一公司在招聘售后客服的“任职要求”中写道:“底薪是一个公司出于人道主义,确保那些没有能力的人不被饿死而给予的帮助,如果想发展,想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那么请你忘记底薪,忘记双休。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靠底薪、靠双休实现的。”对此,涉事公司HR回应称,公司是单休,底薪是工作的一个辅助,能力越强收入越高。目前,该公司已暂停招聘该职位。(4月28日极目新闻)

  在畸形加班文化越来越招人厌的今天,公司招聘要求“忘记底薪和双休”,这不像是招人,而更像是“招恨”“招骂”,难免“翻车”。与“996是福报”“年轻就该拼命”“加班才是奋斗”等论调一样,“忘记底薪和双休”也是一碗“毒鸡汤”。只是时代不同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企业向畸形加班文化说“不”,企业强灌“毒鸡汤”,只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公众并不反对所有加班,而是反对那种过度的、无偿的、病态的加班及其背后种种美化加班的“亚文化”;公众也不反对公司在招聘时谈机会、舞台、梦想、奋斗等所有美好的事物,而是反对那种一味“画大饼”“灌鸡汤”“打鸡血”等不厚道、没诚意的做派。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主动降低就业期待,近半数求职成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从求职时关注因素上看,65%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关注薪酬福利,排名居首;约38%的毕业生看重“工作和生活平衡”,位列第二。这说明,毕业生趋于务实,并开始更多关注事业与生活的协调。

  此种情况下,要求“忘记底薪和双休”事件更显尴尬。在这次招聘中,涉事公司提供的薪资待遇为每月4000元至6000元(底薪+绩效+提成)。即使按最高标准计算,还达不到相关统计中今年大学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这么看,其底薪确实够低。难怪有网友调侃,该公司要求应聘者“忘记底薪和双休”,可能为了掩饰其过低的薪资待遇。更多网友则调侃,“没有一个公司的失败是因为双休”“没有一个公司的成功是靠画大饼”……

  客观讲,如果底薪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就不构成违法;即使是单休,只要符合标准工时制度,也不构成违法。同样道理,在抛开各种前提因素的情况下,企业公然要求应聘者“忘记底薪和双休”,无疑是对法律法规的挑衅。事发后,涉事公司因发布违法药品广告、非法渠道购药等问题被处罚的“黑料”也被媒体曝光。

  看来,遏制畸形加班文化仍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忘记底薪和双休”? 别再灌“毒鸡汤”了!

2022-04-29 07:49 来源:羊城晚报 陈广江

  近日,山西太原一公司在招聘售后客服的“任职要求”中写道:“底薪是一个公司出于人道主义,确保那些没有能力的人不被饿死而给予的帮助,如果想发展,想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那么请你忘记底薪,忘记双休。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靠底薪、靠双休实现的。”对此,涉事公司HR回应称,公司是单休,底薪是工作的一个辅助,能力越强收入越高。目前,该公司已暂停招聘该职位。(4月28日极目新闻)

  在畸形加班文化越来越招人厌的今天,公司招聘要求“忘记底薪和双休”,这不像是招人,而更像是“招恨”“招骂”,难免“翻车”。与“996是福报”“年轻就该拼命”“加班才是奋斗”等论调一样,“忘记底薪和双休”也是一碗“毒鸡汤”。只是时代不同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企业向畸形加班文化说“不”,企业强灌“毒鸡汤”,只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公众并不反对所有加班,而是反对那种过度的、无偿的、病态的加班及其背后种种美化加班的“亚文化”;公众也不反对公司在招聘时谈机会、舞台、梦想、奋斗等所有美好的事物,而是反对那种一味“画大饼”“灌鸡汤”“打鸡血”等不厚道、没诚意的做派。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主动降低就业期待,近半数求职成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从求职时关注因素上看,65%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关注薪酬福利,排名居首;约38%的毕业生看重“工作和生活平衡”,位列第二。这说明,毕业生趋于务实,并开始更多关注事业与生活的协调。

  此种情况下,要求“忘记底薪和双休”事件更显尴尬。在这次招聘中,涉事公司提供的薪资待遇为每月4000元至6000元(底薪+绩效+提成)。即使按最高标准计算,还达不到相关统计中今年大学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这么看,其底薪确实够低。难怪有网友调侃,该公司要求应聘者“忘记底薪和双休”,可能为了掩饰其过低的薪资待遇。更多网友则调侃,“没有一个公司的失败是因为双休”“没有一个公司的成功是靠画大饼”……

  客观讲,如果底薪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就不构成违法;即使是单休,只要符合标准工时制度,也不构成违法。同样道理,在抛开各种前提因素的情况下,企业公然要求应聘者“忘记底薪和双休”,无疑是对法律法规的挑衅。事发后,涉事公司因发布违法药品广告、非法渠道购药等问题被处罚的“黑料”也被媒体曝光。

  看来,遏制畸形加班文化仍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