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职场人被“隐形加班”绑架

2022年04月27日 08: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马小龙

  近来,随着有关方面针对“996工作制”等脱离法律范畴行为的逐步规范,一些企业开始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员工不得在公司加班,并相继取消诸如“大小周”等明文加班制度。但是,“996工作制”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前几天,有机构发布《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这份报告显示,91.6%的职场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一小时;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这样的结论符合许多职场人的现实观感。

  事实上,虽然一些企业取消了明面上的加班规定,但在移动互联情境下,“隐形加班”依旧如幽灵一般,依附在职场人的身上:工作量没有变化,却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公司做不完就回家继续;即便在单位完成了工作量,下班后依旧要随时关注工作群里的消息,有的时候半夜还要接领导的“夺命连环call”。这种隐形的绑架机制,让普通员工在休闲时间内难以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使生活和工作的边界被打破,令人身心俱疲。

  那么,“隐形加班”现象如此普遍,其问题根源是什么?

  首先,“隐形加班”现象的频繁与反复,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加班文化密切相关。虽说此前人们在极力声讨“996工作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加班文化,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职场人的观念深处。尤其对于很多在职场上掌控权力的人而言,其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加班等于努力工作”这样陈旧、落后的观念一般难以清除。很多时候,企业的决策者只是迫于舆论或者监管压力,才不得已取消了明面上的加班制度,但在企业内部,鼓励加班的文化和氛围依然存在。

  其次,虽然劳动法明确了相关规定,人们也都知道“隐形加班”不合理,但迫于现实压力,大多数职场人还是不得不为之。一些时候,对其进行“反抗”,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被扣上诸如“刺头”之类的帽子,更有甚者会被逐步边缘化。

  “隐形加班”的普遍存在,其实压缩了职场人身为独立个体的意义,让人们的生活过多依附于工作,而这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搭建更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倡导更可持续的企业文化,才能让普通职工可以在休息时间内理所应当地享有“断网”的权利。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让职场人被“隐形加班”绑架

2022-04-27 08: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马小龙

  近来,随着有关方面针对“996工作制”等脱离法律范畴行为的逐步规范,一些企业开始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员工不得在公司加班,并相继取消诸如“大小周”等明文加班制度。但是,“996工作制”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前几天,有机构发布《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这份报告显示,91.6%的职场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一小时;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这样的结论符合许多职场人的现实观感。

  事实上,虽然一些企业取消了明面上的加班规定,但在移动互联情境下,“隐形加班”依旧如幽灵一般,依附在职场人的身上:工作量没有变化,却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公司做不完就回家继续;即便在单位完成了工作量,下班后依旧要随时关注工作群里的消息,有的时候半夜还要接领导的“夺命连环call”。这种隐形的绑架机制,让普通员工在休闲时间内难以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使生活和工作的边界被打破,令人身心俱疲。

  那么,“隐形加班”现象如此普遍,其问题根源是什么?

  首先,“隐形加班”现象的频繁与反复,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加班文化密切相关。虽说此前人们在极力声讨“996工作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加班文化,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职场人的观念深处。尤其对于很多在职场上掌控权力的人而言,其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加班等于努力工作”这样陈旧、落后的观念一般难以清除。很多时候,企业的决策者只是迫于舆论或者监管压力,才不得已取消了明面上的加班制度,但在企业内部,鼓励加班的文化和氛围依然存在。

  其次,虽然劳动法明确了相关规定,人们也都知道“隐形加班”不合理,但迫于现实压力,大多数职场人还是不得不为之。一些时候,对其进行“反抗”,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被扣上诸如“刺头”之类的帽子,更有甚者会被逐步边缘化。

  “隐形加班”的普遍存在,其实压缩了职场人身为独立个体的意义,让人们的生活过多依附于工作,而这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搭建更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倡导更可持续的企业文化,才能让普通职工可以在休息时间内理所应当地享有“断网”的权利。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