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广外卖封签,提高舌尖上的安全感

2022年04月21日 07:27   来源:工人日报   张淳艺

  为提升外卖餐饮食品安全质量,今年以来,浙江、江苏、安徽等多地陆续要求或提倡使用“食安封签”。但记者发现,大部分商家仍然未能按要求“封”上自己的外卖。(见4月19日《法治日报》)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4亿,同比增长29.9%。有研究预测,2022年我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417.4亿元。外卖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卖食品被偷吃、恶意加入异物等事件屡屡发生,威胁着消费者的舌尖安全,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使用外卖“食安封签”已经成为公众和行业的共识——即通过对外送餐食外包装进行一次性封口,防止运送过程中被人为拆启或意外破坏。2018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食药局联合部分外卖平台率先启动“食安封签”项目。随后,各地相关部门陆续跟进。不过,“食安封签”在一些地方并未真正落地——“超过300份外卖被送出,使用‘食安封签’的不到10份”“采访10位外卖骑手,7位表示从没见过‘食安封签’”……

  究其原因,有的商家担心增加封签会提高经营成本,延误出餐时间,积极性不高;有的商家认为餐食本身已经封口,再加封签有些多余。此外,一些消费者并不在意外卖是否有封签,也不会主动选择使用外卖封签的商家。

  使用外卖“食安封签”,对于规范外卖餐饮行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来说,必要且重要。有关部门应认真分析落实中的问题、堵点,对症下药,多方发力。

  首先,可以考虑建立更强的约束机制。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明确规定,未使用封签对配送的食品予以封口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可以预见的是,有制度约束和支撑,“食安封签”可以更迅速地成为外卖标配。

  其次,加强平台对商家的引导。用不用“食安封签”,不只是商家的事情,外卖配送平台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商家主动给外卖加上“安全锁”。一方面,可以向餐饮企业提供“食安封签”,帮助其养成习惯;另一方面,对于使用“食安封签”的商家,可以给予一些鼓励和支持,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

  再有,转变一些固有观念。使用“食安封签”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餐饮商家的保护,有关部门对此应加强宣传,让各方达成共识。商家应学会算大账,封签未必不是宣传的载体,使用得好甚至可以让其发挥乘数效应,扩大商家的知名度。对消费者来说,也应将使用“食安封签”作为选择外卖店铺的因素之一,将规范、安全、卫生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食品安全无小事,对那些保障食品安全的探索和举措,应该多一些支持、配合,多一些齐心协力、多一些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推广外卖封签,提高舌尖上的安全感

2022-04-21 07:27 来源:工人日报 张淳艺

  为提升外卖餐饮食品安全质量,今年以来,浙江、江苏、安徽等多地陆续要求或提倡使用“食安封签”。但记者发现,大部分商家仍然未能按要求“封”上自己的外卖。(见4月19日《法治日报》)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4亿,同比增长29.9%。有研究预测,2022年我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417.4亿元。外卖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卖食品被偷吃、恶意加入异物等事件屡屡发生,威胁着消费者的舌尖安全,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使用外卖“食安封签”已经成为公众和行业的共识——即通过对外送餐食外包装进行一次性封口,防止运送过程中被人为拆启或意外破坏。2018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食药局联合部分外卖平台率先启动“食安封签”项目。随后,各地相关部门陆续跟进。不过,“食安封签”在一些地方并未真正落地——“超过300份外卖被送出,使用‘食安封签’的不到10份”“采访10位外卖骑手,7位表示从没见过‘食安封签’”……

  究其原因,有的商家担心增加封签会提高经营成本,延误出餐时间,积极性不高;有的商家认为餐食本身已经封口,再加封签有些多余。此外,一些消费者并不在意外卖是否有封签,也不会主动选择使用外卖封签的商家。

  使用外卖“食安封签”,对于规范外卖餐饮行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来说,必要且重要。有关部门应认真分析落实中的问题、堵点,对症下药,多方发力。

  首先,可以考虑建立更强的约束机制。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明确规定,未使用封签对配送的食品予以封口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可以预见的是,有制度约束和支撑,“食安封签”可以更迅速地成为外卖标配。

  其次,加强平台对商家的引导。用不用“食安封签”,不只是商家的事情,外卖配送平台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商家主动给外卖加上“安全锁”。一方面,可以向餐饮企业提供“食安封签”,帮助其养成习惯;另一方面,对于使用“食安封签”的商家,可以给予一些鼓励和支持,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

  再有,转变一些固有观念。使用“食安封签”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餐饮商家的保护,有关部门对此应加强宣传,让各方达成共识。商家应学会算大账,封签未必不是宣传的载体,使用得好甚至可以让其发挥乘数效应,扩大商家的知名度。对消费者来说,也应将使用“食安封签”作为选择外卖店铺的因素之一,将规范、安全、卫生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食品安全无小事,对那些保障食品安全的探索和举措,应该多一些支持、配合,多一些齐心协力、多一些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