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感觉良好”,意味深长

2022年04月18日 07:58   来源:东方网   贾合祥

  秋浓如酒时一飞冲天,春暖花开季载誉归来。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驻留半年之久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重回地球的怀抱。

  英雄归来,万众所盼。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三位英雄在返回地球出舱那一刻,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觉良好!简简单单四个字,蕴涵深刻,意义深长。

  感觉良好,背后是祖国的强大。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中国在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步伐越来越铿锵。从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半个多世纪年来,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北斗”织网、“天宫”空间站、“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国航天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更高更远的太空,航天英雄们的“感觉良好”,正是源自祖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强大。

  感觉良好,当中是英雄的付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人类航天成就,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来之不易,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至今中国自主实施载人飞行任务已经有19年。19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的不断跨越,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航天人飞天逐梦的勇敢和执着,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感觉非常良好”、“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实现了飞天梦想,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在如此“感觉良好”中,人们不难理解航天英雄们为祖国航天事业洒下的汗水、付出的艰辛、做出的奉献。

  感觉良好,前面是未来的希望。他们脚下看似踏着星光,实则步步向着高峰和险峰攀登,用脚步丈量着星空探索的长征路。科学无止境,人类对茫茫太空探索的每一次成功、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在轨转正为“天和一号核心舱”,开启天宫空间站建造第二阶段——热火朝天的“在轨建造”,和问天、梦天牵手,等神舟十四、神舟十五会师,到时候,我们的长度能超过国际空间站任何舱段。除开航天事业本身,和太空相关的技术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都将会造福我们的生活。当然,航天事业前程无限,需要一代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感觉良好”也是航天英雄们无愧时代、无愧祖国和人民,对未来更创中国航天辉煌的期待。

  中国人在太空一次次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了中国航天的一大步,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实的步伐。其实,从每一次“上天揽月”,到“出舱驻梦”,到返回祖国家园,航天英雄们无不是“感觉良好”,也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更对祖国的航天事业、对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感悟“感觉良好”,致敬每一位航天英雄,让我们更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坚定信念跟党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感觉良好”,意味深长

2022-04-18 07:58 来源:东方网 贾合祥

  秋浓如酒时一飞冲天,春暖花开季载誉归来。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驻留半年之久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重回地球的怀抱。

  英雄归来,万众所盼。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三位英雄在返回地球出舱那一刻,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觉良好!简简单单四个字,蕴涵深刻,意义深长。

  感觉良好,背后是祖国的强大。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中国在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步伐越来越铿锵。从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半个多世纪年来,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北斗”织网、“天宫”空间站、“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国航天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更高更远的太空,航天英雄们的“感觉良好”,正是源自祖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强大。

  感觉良好,当中是英雄的付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人类航天成就,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来之不易,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至今中国自主实施载人飞行任务已经有19年。19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的不断跨越,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航天人飞天逐梦的勇敢和执着,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感觉非常良好”、“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实现了飞天梦想,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在如此“感觉良好”中,人们不难理解航天英雄们为祖国航天事业洒下的汗水、付出的艰辛、做出的奉献。

  感觉良好,前面是未来的希望。他们脚下看似踏着星光,实则步步向着高峰和险峰攀登,用脚步丈量着星空探索的长征路。科学无止境,人类对茫茫太空探索的每一次成功、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在轨转正为“天和一号核心舱”,开启天宫空间站建造第二阶段——热火朝天的“在轨建造”,和问天、梦天牵手,等神舟十四、神舟十五会师,到时候,我们的长度能超过国际空间站任何舱段。除开航天事业本身,和太空相关的技术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都将会造福我们的生活。当然,航天事业前程无限,需要一代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感觉良好”也是航天英雄们无愧时代、无愧祖国和人民,对未来更创中国航天辉煌的期待。

  中国人在太空一次次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了中国航天的一大步,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实的步伐。其实,从每一次“上天揽月”,到“出舱驻梦”,到返回祖国家园,航天英雄们无不是“感觉良好”,也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更对祖国的航天事业、对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感悟“感觉良好”,致敬每一位航天英雄,让我们更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坚定信念跟党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