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浩瀚星河 永不止步

2022年04月18日 07: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评论员

  从2021年10月16日的弱水河畔,到2022年4月16日的广袤大漠,183天之后,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回到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神舟十三号返回是神舟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创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球的最快纪录。不仅如此,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中国人在太空迈出的每一步,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成中国航天事业的洪流。

  一项项新的航天纪录,映射着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创新进步。神舟七号任务时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的翟志刚,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时,身着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两次出舱,完成各项任务;王亚平继2013年之后,再次在太空为孩子们授课,天和核心舱里,太空宽带网速数倍于5G,课程顺利通畅;现在的神舟号更是有了新的伙伴——天舟号,航天员不再需要自己携带大量物资,天舟货运飞船会专程送来……伴随科技进步,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所有航天人的默默奉献。进入太空的虽然只有几位航天员,他们的背后却是数万甚至十几万航天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都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无数航天人的日夜奋斗,同样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浓重一笔。

  从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开始,到2022年,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走过30年。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更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浩瀚星河,永不止步。神舟十三号凯旋,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阶段大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年,中国将发射2个空间站实验舱、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深邃宇宙里,中国航天人更自信更从容。无垠太空中,中国红成为一抹亮眼颜色。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浩瀚星河 永不止步

2022-04-18 07: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评论员

  从2021年10月16日的弱水河畔,到2022年4月16日的广袤大漠,183天之后,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回到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神舟十三号返回是神舟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创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球的最快纪录。不仅如此,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中国人在太空迈出的每一步,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成中国航天事业的洪流。

  一项项新的航天纪录,映射着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创新进步。神舟七号任务时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的翟志刚,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时,身着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两次出舱,完成各项任务;王亚平继2013年之后,再次在太空为孩子们授课,天和核心舱里,太空宽带网速数倍于5G,课程顺利通畅;现在的神舟号更是有了新的伙伴——天舟号,航天员不再需要自己携带大量物资,天舟货运飞船会专程送来……伴随科技进步,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所有航天人的默默奉献。进入太空的虽然只有几位航天员,他们的背后却是数万甚至十几万航天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都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无数航天人的日夜奋斗,同样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浓重一笔。

  从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开始,到2022年,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走过30年。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更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浩瀚星河,永不止步。神舟十三号凯旋,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阶段大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年,中国将发射2个空间站实验舱、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深邃宇宙里,中国航天人更自信更从容。无垠太空中,中国红成为一抹亮眼颜色。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