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梯广告,提升到达率需把握量和度

2022年04月07日 13:15   来源:人民网   伏特

   近年来电梯广告凭借稳定的流量和更有效的抵达率受到广告投放企业的青睐,数量庞大的广告位也成为广告渠道商竞相追逐的蓝海。然而,电梯广告杂乱令人不适,广告内容简单粗俗无价值等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

   “见缝插针”可以,切忌引起受众的反感。电梯作为人们无可避免需要乘坐的工具,具有非常稳定的流量。电梯广告恰恰抓住了这一信息接收的空档,也很好地解决了狭小空间内陌生人目光无处安放的尴尬,呈现出超高的信息传播力。事实证明,当处在封闭环境中时,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度远超过处在其他环境中的媒介。然而,这种“见缝插针”并非没有限度,如果一味地挤占有限的电梯空间,最终只能招致接收者的反感。一些网友反映,近年来,电梯中的广告投放越来越多,一开始一台电梯放置一块广告到两块三块,后来平面广告变成了电子屏,现如今电子屏数量在变多,甚至出现电子屏投屏相结合的模式。“如今坐电梯,各种屏幕投屏让人感觉眼花缭乱,而且电子屏给人一种燥热辐射的感觉。”须知,有效的接收才能达到广告传播效果,一味地吃干榨净电梯空间,最终只会透支乘坐者的兴趣,产生相反的后果。

   新场景新特点亟需新的广告设计。电梯广告作为一种新场景,不该是简单地将其他普通广告搬到电梯屏幕上,更非简单粗暴地把最原始的广告设计直接套用。电梯广告不同于电视广告,乘坐者停留时间短导致内容难以有宏篇叙事。这就需要设计者对电梯乘坐者进行调研,探索更积极有效的传播方式,如让信息更加简明扼要,更有冲击力,让接收者能快速了解,或是增强创新性互动性,通过设置悬念吸引接收者事后关注,让表现形式更新颖。

   此外,近年来,一些电梯广告内容简单粗俗,采取演员播报、静态展示等方式,不仅毫无美感甚至让人感到不适。新场景新模式亟需制订相关行业规则。近十年来,我国电梯保有量规模快速扩大,据估算国内电梯类楼宇媒体行业市场具有超千亿元的空间。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庞大的信息输出渠道,唯有有效监督和管理才能确保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关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限制电梯内广告投放数量,以确保乘坐者的安全舒适;在内容审核上,应厘清权责,制定标准,加强监管,让每一块电梯的广告位都呈现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电梯广告作为广告行业渠道的一片新蓝海,为企业广告精准投放提供了更有效的渠道和更稳定的场景。用好这一渠道,发挥好这一渠道的作用,需要把握好量和度的平衡。唯有以乘坐者体验为中心,设身处地地理解设计才能真正提升电梯广告的质量和效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电梯广告,提升到达率需把握量和度

2022-04-07 13:15 来源:人民网 伏特

   近年来电梯广告凭借稳定的流量和更有效的抵达率受到广告投放企业的青睐,数量庞大的广告位也成为广告渠道商竞相追逐的蓝海。然而,电梯广告杂乱令人不适,广告内容简单粗俗无价值等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

   “见缝插针”可以,切忌引起受众的反感。电梯作为人们无可避免需要乘坐的工具,具有非常稳定的流量。电梯广告恰恰抓住了这一信息接收的空档,也很好地解决了狭小空间内陌生人目光无处安放的尴尬,呈现出超高的信息传播力。事实证明,当处在封闭环境中时,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度远超过处在其他环境中的媒介。然而,这种“见缝插针”并非没有限度,如果一味地挤占有限的电梯空间,最终只能招致接收者的反感。一些网友反映,近年来,电梯中的广告投放越来越多,一开始一台电梯放置一块广告到两块三块,后来平面广告变成了电子屏,现如今电子屏数量在变多,甚至出现电子屏投屏相结合的模式。“如今坐电梯,各种屏幕投屏让人感觉眼花缭乱,而且电子屏给人一种燥热辐射的感觉。”须知,有效的接收才能达到广告传播效果,一味地吃干榨净电梯空间,最终只会透支乘坐者的兴趣,产生相反的后果。

   新场景新特点亟需新的广告设计。电梯广告作为一种新场景,不该是简单地将其他普通广告搬到电梯屏幕上,更非简单粗暴地把最原始的广告设计直接套用。电梯广告不同于电视广告,乘坐者停留时间短导致内容难以有宏篇叙事。这就需要设计者对电梯乘坐者进行调研,探索更积极有效的传播方式,如让信息更加简明扼要,更有冲击力,让接收者能快速了解,或是增强创新性互动性,通过设置悬念吸引接收者事后关注,让表现形式更新颖。

   此外,近年来,一些电梯广告内容简单粗俗,采取演员播报、静态展示等方式,不仅毫无美感甚至让人感到不适。新场景新模式亟需制订相关行业规则。近十年来,我国电梯保有量规模快速扩大,据估算国内电梯类楼宇媒体行业市场具有超千亿元的空间。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庞大的信息输出渠道,唯有有效监督和管理才能确保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关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限制电梯内广告投放数量,以确保乘坐者的安全舒适;在内容审核上,应厘清权责,制定标准,加强监管,让每一块电梯的广告位都呈现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电梯广告作为广告行业渠道的一片新蓝海,为企业广告精准投放提供了更有效的渠道和更稳定的场景。用好这一渠道,发挥好这一渠道的作用,需要把握好量和度的平衡。唯有以乘坐者体验为中心,设身处地地理解设计才能真正提升电梯广告的质量和效果。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