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求职私教”都是什么“成色”?

2022年04月06日 07: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长安

  现在正值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而互联网大厂历来是许多大学生极为青睐的求职目标。于是,一批“求职私教”在互联网上应运而生,号称“带小白逆袭大厂”,一时热度颇高。不过,面对形形色色的“求职私教”,广大毕业生还是要提高警惕,小心掉入“求职陷阱”之中。

  今年,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总量超过了1000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求职私教”迅速蹿红。他们利用求职者的焦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开班授课,以传授进大厂“秘籍”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缴纳不菲学费。

  问题是,那些活跃在短视频网站上的“求职私教”,虽然有一部分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但不少人由于缺乏对行业和岗位的系统研究,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与学费相匹配的服务,只是利用求职者急于求成的心态从中牟利。更有一些“求职私教”无证经营,只是打着“大厂导师”的旗号,甚至诱骗求职者编造话术、简历注水等,不仅会给求职者留下诚信污点,提高企业的人才甄选成本,也败坏了职业规划师的口碑。

  可见,所谓的“求职私教”,大多都是滥竽充数。这样的人来指导就业,其结果就是“求职私教”变为“求职陷阱”,许多求职者既浪费了宝贵的求职时间,还被白白坑了不少钱财。

  因此,广大求职者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不能因为求职心切就盲目相信“求职私教”的随意指点。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最可靠的还是自身的能力素养,而这一切又来自精心的职业规划和平时的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也需对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类“求职私教”加以整顿,大力支持正规职业规划师的正常活动,同时坚决防止违法违规现象发生,还广大求职者一片干净的网络信息空间。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求职私教”都是什么“成色”?

2022-04-06 07: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长安

  现在正值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而互联网大厂历来是许多大学生极为青睐的求职目标。于是,一批“求职私教”在互联网上应运而生,号称“带小白逆袭大厂”,一时热度颇高。不过,面对形形色色的“求职私教”,广大毕业生还是要提高警惕,小心掉入“求职陷阱”之中。

  今年,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总量超过了1000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求职私教”迅速蹿红。他们利用求职者的焦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开班授课,以传授进大厂“秘籍”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缴纳不菲学费。

  问题是,那些活跃在短视频网站上的“求职私教”,虽然有一部分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但不少人由于缺乏对行业和岗位的系统研究,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与学费相匹配的服务,只是利用求职者急于求成的心态从中牟利。更有一些“求职私教”无证经营,只是打着“大厂导师”的旗号,甚至诱骗求职者编造话术、简历注水等,不仅会给求职者留下诚信污点,提高企业的人才甄选成本,也败坏了职业规划师的口碑。

  可见,所谓的“求职私教”,大多都是滥竽充数。这样的人来指导就业,其结果就是“求职私教”变为“求职陷阱”,许多求职者既浪费了宝贵的求职时间,还被白白坑了不少钱财。

  因此,广大求职者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不能因为求职心切就盲目相信“求职私教”的随意指点。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最可靠的还是自身的能力素养,而这一切又来自精心的职业规划和平时的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也需对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类“求职私教”加以整顿,大力支持正规职业规划师的正常活动,同时坚决防止违法违规现象发生,还广大求职者一片干净的网络信息空间。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