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指望“征信洗白”,不如确保“征信清白”

2022年04月02日 07:05   来源:红网   张媛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本次专项治理对象主要是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这是相关部门对于征信修复骗局的又一次重拳出击,有力维护了会征信体系安全。

  网络上,“征信洗白”“征信修复”广告并不鲜见。一些人由于违约行为导致失信,企图通过中介进行“征信洗白”。不法分子恰恰利用了这些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实施诈骗。但事实上,我国的征信体系中并无“征信修复”的概念,相关的信用修复,也是只有当征信信息存在有误的情况下,相关主体可以予以申诉,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权进行征信信息的篡改。

  目前所谓的一些“征信修复”“征信洗白”代理机构,通过获取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对银行征信系统进行无理申诉,其非法操作不仅无效,还可能会对个人征信系统留下更多负面影响。另外,这类代理机构往往会借故要求提供大量的身份信息,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安全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往往会面临被二次贩卖的隐形危害,产生隐私泄露等更大的代价。

  铲除“征信洗白”“征信修复”骗局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尤其是银行系统,信用知识普及工作首先必不可少。另外,目前征信诈骗广告层出不穷,平台的相关治理也应在场,要从传播渠道上斩断这类骗局的链接。对于个人来说,提升征信知识储备,也能进一步挤压“征信修复”骗局的生存土壤。

  现代社会信息系统日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机制也从以往的亲族纽带拓展到了契约纽带,个体征信也成为了一个人在数字公共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凭证。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进行“征信洗白”,不如从生活的点滴中珍惜个人的“信用清白”,否则不仅无法给征信“去污”,还可能会掉进更大的陷阱。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指望“征信洗白”,不如确保“征信清白”

2022-04-02 07:05 来源:红网 张媛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本次专项治理对象主要是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这是相关部门对于征信修复骗局的又一次重拳出击,有力维护了会征信体系安全。

  网络上,“征信洗白”“征信修复”广告并不鲜见。一些人由于违约行为导致失信,企图通过中介进行“征信洗白”。不法分子恰恰利用了这些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实施诈骗。但事实上,我国的征信体系中并无“征信修复”的概念,相关的信用修复,也是只有当征信信息存在有误的情况下,相关主体可以予以申诉,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权进行征信信息的篡改。

  目前所谓的一些“征信修复”“征信洗白”代理机构,通过获取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对银行征信系统进行无理申诉,其非法操作不仅无效,还可能会对个人征信系统留下更多负面影响。另外,这类代理机构往往会借故要求提供大量的身份信息,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安全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往往会面临被二次贩卖的隐形危害,产生隐私泄露等更大的代价。

  铲除“征信洗白”“征信修复”骗局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尤其是银行系统,信用知识普及工作首先必不可少。另外,目前征信诈骗广告层出不穷,平台的相关治理也应在场,要从传播渠道上斩断这类骗局的链接。对于个人来说,提升征信知识储备,也能进一步挤压“征信修复”骗局的生存土壤。

  现代社会信息系统日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机制也从以往的亲族纽带拓展到了契约纽带,个体征信也成为了一个人在数字公共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凭证。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进行“征信洗白”,不如从生活的点滴中珍惜个人的“信用清白”,否则不仅无法给征信“去污”,还可能会掉进更大的陷阱。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