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样清明一样情

2022年03月30日 07:09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本周末将迎来今年清明节首个祭扫高峰。伴随清明节临近,私人代祭扫也活跃了起来。卖家普遍以自己所在城市及周边为服务范围,提供的有偿代祭扫服务价格相差悬殊,内容也五花八门。

  某公司推出号称由“专业人士”用心代烧的“超值烧纸套装”,价格从108元至1998元共5档,而这些祭品网购价格通常在十几二十元左右。另一称可“代倒酒、代聊天、代号啕大哭”的卖家,开价高达1000元。此外,四川省消委会此前发布消费提示称,存在代扫者随意报价,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只是通过微信直播转切其他镜头来欺骗消费者的情形。针对代祭扫随意要价、诚信欠缺等问题,近期多地警方提醒人们警惕“时令性”骗局。

  南京市雨花台公墓和西安市凤栖山北区公墓2017年推出“代客扫墓”时,批评者的重心是,陌生人无法代替表达思念,代祭扫有违传统观念,强调祭扫不能假手于人。私人代祭扫由于收费较高、服务良莠不齐引起的争议更大,被质疑“商业味太重”“糊弄逝者”。代祭扫服务本身存在的争议,在于“代”和“商业味”,发展至今,人们关注点已经进一步细化到了价格、诚信问题。

  祭扫重在心而不拘于形。代祭扫,“代”的是擦拭墓碑、摆放祭品,不是代缅怀、纪念。亲自到场祭奠是仪式,身在外地无法回乡时找别人帮忙也是表达心意的方式,无论哪种形式,最本质的还是寄托哀思。只要这一内核还在,何必对采取哪种形式抱不切实际的执念?就算代祭扫对卖家来说是生意,却未必会影响买家表达情感,“商业味”与悼念并不冲突。人口流动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代祭扫的存在合理性更加凸显。今年清明节正值全国疫情防控关键期,全国多地民政部门提出非必要不返乡祭扫、不跨区域祭扫、不组织集体祭扫,许多殡葬服务机构叫停现场祭扫,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便民服务,正是为了满足群众表达哀思的需求。

  聚焦代祭扫服务包含的具体内容,打扫、献花可以找人代替,但代跪拜、代哭坟不合适。代扫者与逝者没有情感基础,跪拜和眼泪就没有对先人的敬意和缅怀,充其量只是买家用来感动自己,或者在别人面前做样子的拙劣表演。殡葬服务机构几乎都不提供代跪拜、代哭坟服务,也有社交、电商平台上的卖家表示“不接哭坟跪拜”,这是避免祭扫沦为作秀的重要边界。号啕大哭千元一次,不乏为代扫者费力挤眼泪买单的成分。清明“时令性”骗局中,一些卖家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这是缺乏商业诚信的表现,也说明尤其是哭坟等情感性表达花钱买不到,旁人难以庖代。

  拿钱不办事、欺骗买家是硬伤,至于卖家随意要价,甚至抓住亲属“给逝者尽孝不还价”心理变相加价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而随着行业不断规范发展,只有对代祭扫保持敬畏之心,不完全把它当成生意的卖家,才能经得起市场淘洗。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样清明一样情

2022-03-30 07:09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本周末将迎来今年清明节首个祭扫高峰。伴随清明节临近,私人代祭扫也活跃了起来。卖家普遍以自己所在城市及周边为服务范围,提供的有偿代祭扫服务价格相差悬殊,内容也五花八门。

  某公司推出号称由“专业人士”用心代烧的“超值烧纸套装”,价格从108元至1998元共5档,而这些祭品网购价格通常在十几二十元左右。另一称可“代倒酒、代聊天、代号啕大哭”的卖家,开价高达1000元。此外,四川省消委会此前发布消费提示称,存在代扫者随意报价,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只是通过微信直播转切其他镜头来欺骗消费者的情形。针对代祭扫随意要价、诚信欠缺等问题,近期多地警方提醒人们警惕“时令性”骗局。

  南京市雨花台公墓和西安市凤栖山北区公墓2017年推出“代客扫墓”时,批评者的重心是,陌生人无法代替表达思念,代祭扫有违传统观念,强调祭扫不能假手于人。私人代祭扫由于收费较高、服务良莠不齐引起的争议更大,被质疑“商业味太重”“糊弄逝者”。代祭扫服务本身存在的争议,在于“代”和“商业味”,发展至今,人们关注点已经进一步细化到了价格、诚信问题。

  祭扫重在心而不拘于形。代祭扫,“代”的是擦拭墓碑、摆放祭品,不是代缅怀、纪念。亲自到场祭奠是仪式,身在外地无法回乡时找别人帮忙也是表达心意的方式,无论哪种形式,最本质的还是寄托哀思。只要这一内核还在,何必对采取哪种形式抱不切实际的执念?就算代祭扫对卖家来说是生意,却未必会影响买家表达情感,“商业味”与悼念并不冲突。人口流动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代祭扫的存在合理性更加凸显。今年清明节正值全国疫情防控关键期,全国多地民政部门提出非必要不返乡祭扫、不跨区域祭扫、不组织集体祭扫,许多殡葬服务机构叫停现场祭扫,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便民服务,正是为了满足群众表达哀思的需求。

  聚焦代祭扫服务包含的具体内容,打扫、献花可以找人代替,但代跪拜、代哭坟不合适。代扫者与逝者没有情感基础,跪拜和眼泪就没有对先人的敬意和缅怀,充其量只是买家用来感动自己,或者在别人面前做样子的拙劣表演。殡葬服务机构几乎都不提供代跪拜、代哭坟服务,也有社交、电商平台上的卖家表示“不接哭坟跪拜”,这是避免祭扫沦为作秀的重要边界。号啕大哭千元一次,不乏为代扫者费力挤眼泪买单的成分。清明“时令性”骗局中,一些卖家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这是缺乏商业诚信的表现,也说明尤其是哭坟等情感性表达花钱买不到,旁人难以庖代。

  拿钱不办事、欺骗买家是硬伤,至于卖家随意要价,甚至抓住亲属“给逝者尽孝不还价”心理变相加价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而随着行业不断规范发展,只有对代祭扫保持敬畏之心,不完全把它当成生意的卖家,才能经得起市场淘洗。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