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将迎来今年清明节首个祭扫高峰。伴随清明节临近,私人代祭扫也活跃了起来。卖家普遍以自己所在城市及周边为服务范围,提供的有偿代祭扫服务价格相差悬殊,内容也五花八门。
某公司推出号称由“专业人士”用心代烧的“超值烧纸套装”,价格从108元至1998元共5档,而这些祭品网购价格通常在十几二十元左右。另一称可“代倒酒、代聊天、代号啕大哭”的卖家,开价高达1000元。此外,四川省消委会此前发布消费提示称,存在代扫者随意报价,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只是通过微信直播转切其他镜头来欺骗消费者的情形。针对代祭扫随意要价、诚信欠缺等问题,近期多地警方提醒人们警惕“时令性”骗局。
南京市雨花台公墓和西安市凤栖山北区公墓2017年推出“代客扫墓”时,批评者的重心是,陌生人无法代替表达思念,代祭扫有违传统观念,强调祭扫不能假手于人。私人代祭扫由于收费较高、服务良莠不齐引起的争议更大,被质疑“商业味太重”“糊弄逝者”。代祭扫服务本身存在的争议,在于“代”和“商业味”,发展至今,人们关注点已经进一步细化到了价格、诚信问题。
祭扫重在心而不拘于形。代祭扫,“代”的是擦拭墓碑、摆放祭品,不是代缅怀、纪念。亲自到场祭奠是仪式,身在外地无法回乡时找别人帮忙也是表达心意的方式,无论哪种形式,最本质的还是寄托哀思。只要这一内核还在,何必对采取哪种形式抱不切实际的执念?就算代祭扫对卖家来说是生意,却未必会影响买家表达情感,“商业味”与悼念并不冲突。人口流动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代祭扫的存在合理性更加凸显。今年清明节正值全国疫情防控关键期,全国多地民政部门提出非必要不返乡祭扫、不跨区域祭扫、不组织集体祭扫,许多殡葬服务机构叫停现场祭扫,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便民服务,正是为了满足群众表达哀思的需求。
聚焦代祭扫服务包含的具体内容,打扫、献花可以找人代替,但代跪拜、代哭坟不合适。代扫者与逝者没有情感基础,跪拜和眼泪就没有对先人的敬意和缅怀,充其量只是买家用来感动自己,或者在别人面前做样子的拙劣表演。殡葬服务机构几乎都不提供代跪拜、代哭坟服务,也有社交、电商平台上的卖家表示“不接哭坟跪拜”,这是避免祭扫沦为作秀的重要边界。号啕大哭千元一次,不乏为代扫者费力挤眼泪买单的成分。清明“时令性”骗局中,一些卖家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这是缺乏商业诚信的表现,也说明尤其是哭坟等情感性表达花钱买不到,旁人难以庖代。
拿钱不办事、欺骗买家是硬伤,至于卖家随意要价,甚至抓住亲属“给逝者尽孝不还价”心理变相加价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而随着行业不断规范发展,只有对代祭扫保持敬畏之心,不完全把它当成生意的卖家,才能经得起市场淘洗。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