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清明节又很不寻常。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减少集聚性感染风险,各地都大力推广非现场祭扫,开通“云祭祀”功能,为民众提供文明绿色网络祭扫服务。如今,家庭追思会、网上纪念堂、直播代客祭扫等“云祭祀”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清明祭祀源自于我国的孝文化,长期以来,世人通过清明节修缮坟茔、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或烧些纸钱等形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扩展到了革命先烈,一些单位和学校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干部职工和学生,祭扫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清明祭祀,是继春节后又一次大的群体性活动,尤其是在市区,参加祭扫的人员更为集中。自古以来,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明前后举行祭奠仪式,有的人为了祭祀已故亲人,甚至千里迢迢赶回家;还有的家族作兴“做清明”,男女老少聚集一起会餐。每年在这个时候,各地为了应对祭祀,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由于祭祀人员集中,不仅带来了拥挤、堵车、排队、交通事故、火灾隐患等问题,而且也不利于抑制病毒的传播。今年进入3月份以来,我国又发生了新一轮疫情,波及28个省份,呈现出点多、面广、频率大的特点,目前全国疫情还处于高位平台阶段,防控面临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防人群集聚性感染风险仍然不可小觑。因此,许多地方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就对人员集中的公墓、陵园等祭扫场所采取了封控措施,发出了“云祭祀”倡导,并开办了预约代为祭祀服务项目。
“云祭祀”,引领文明新风尚。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也需与时俱进。“云祭祀”,搭上“互联网+”快车,或以申办预约代为祭祀服务等项目,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动动手指,给逝去的亲人献上一束鲜花,送上一段旋律,点上一支蜡烛,记下自己的感怀,寄托自己对亡人的缅怀之情。相较于现场祭扫,及放鞭炮、烧纸钱等传统的祭扫方式,是“零排放、零污染”。不会因为“烟熏火燎”污染环境,让人们免受舟车劳顿的辛苦和周围环境的嘈杂,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祭扫的需求,不仅能表达对逝人的哀思,而且也有利于防范交通和火灾事故的发生,规避攀比浪费等祭扫陋习。“云祭祀”,让清明更赋予时代特点。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重于心,不拘于行。清明节即将来临,有关部门要大力倡导“云祭祀”,广大民众应积极响应“云祭祀”。全社会共同发力,过一个文明、低碳、绿色、安全的清明节,让“云祭祀”成为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