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两个奥运”,向动荡世界展示团结力量

2022年03月14日 08:19   来源:环球时报   

  3月13日晚,在盲人姑娘的小提琴声中,雪花火炬台在“鸟巢”缓缓降下,主火炬在依依惜别中熄灭。这场从冬天走向春天的“冰雪之约”画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成为人类冰雪运动新征程的起点。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界再次看到一个有温度的北京和一个有担当的中国,并向一个动荡的世界展示出人类团结的美好模样。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中国兑现了自己的郑重承诺。如果说北京冬奥会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那么北京冬残奥会则把冬残奥会的办赛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各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运动员、国际残奥委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对北京冬残奥会的赛事组织和场馆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对“中国办事、大可放心”的印象再次得到强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所有场馆赛后将对公众开放,两个奥运的各项成果,正在向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延伸。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拿下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第一,这大大刷新了中国在冬残奥会的最好成绩,也彰显中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懈努力。赛场上,当两臂空荡的中国运动员孙鸿胜从海拔2000多米的出发点一跃而下;当全场观众为伊朗运动员鲁兹贝跌跌撞撞的“最长540米”起立鼓掌;当57岁的比利时选手琳达·勒邦向世界宣告“滑雪运动不只属于年轻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迎来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而场下全球十几亿残疾人乃至整个人类,则从北京冬残奥会感受到了伟大的体育精神。

  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带给世界太多温暖和感动,尤其是赛场内外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憧憬希望,给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更多信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行期间,“团结”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最打动人心的细节之一,是写着各代表团名称的“小雪花”从四面八方汇聚成“大雪花”火炬台的一幕反复出现,它也昭示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努力实现团结。

  今天,“团结”正成为这个动荡世界的珍稀品。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国家依然热衷于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小团体”,以意识形态划界来分裂世界,让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盛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巨大的同心圆幻化成一张在留声机上徐徐转动的经典唱片,奏出了友谊和爱的音符,传递着团结与包容的理念。“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必将穿透阴霾和风雨,照亮人类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环球时报:“两个奥运”,向动荡世界展示团结力量

2022-03-14 08:19 来源:环球时报

  3月13日晚,在盲人姑娘的小提琴声中,雪花火炬台在“鸟巢”缓缓降下,主火炬在依依惜别中熄灭。这场从冬天走向春天的“冰雪之约”画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成为人类冰雪运动新征程的起点。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界再次看到一个有温度的北京和一个有担当的中国,并向一个动荡的世界展示出人类团结的美好模样。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中国兑现了自己的郑重承诺。如果说北京冬奥会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那么北京冬残奥会则把冬残奥会的办赛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各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运动员、国际残奥委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对北京冬残奥会的赛事组织和场馆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对“中国办事、大可放心”的印象再次得到强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所有场馆赛后将对公众开放,两个奥运的各项成果,正在向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延伸。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拿下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第一,这大大刷新了中国在冬残奥会的最好成绩,也彰显中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懈努力。赛场上,当两臂空荡的中国运动员孙鸿胜从海拔2000多米的出发点一跃而下;当全场观众为伊朗运动员鲁兹贝跌跌撞撞的“最长540米”起立鼓掌;当57岁的比利时选手琳达·勒邦向世界宣告“滑雪运动不只属于年轻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迎来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而场下全球十几亿残疾人乃至整个人类,则从北京冬残奥会感受到了伟大的体育精神。

  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带给世界太多温暖和感动,尤其是赛场内外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憧憬希望,给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更多信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行期间,“团结”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最打动人心的细节之一,是写着各代表团名称的“小雪花”从四面八方汇聚成“大雪花”火炬台的一幕反复出现,它也昭示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努力实现团结。

  今天,“团结”正成为这个动荡世界的珍稀品。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国家依然热衷于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小团体”,以意识形态划界来分裂世界,让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盛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巨大的同心圆幻化成一张在留声机上徐徐转动的经典唱片,奏出了友谊和爱的音符,传递着团结与包容的理念。“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必将穿透阴霾和风雨,照亮人类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