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来养活中国,答案只有一个

2022年03月10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螺蛳道长

  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用质朴的语言讲了段十分重要的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1336万吨(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中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4%,也达到了历史新高。这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的粮食供给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粮食品种结构上看,稻谷和小麦两个主粮品种产量总体稳定、平衡有余,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缺口较大,需大量进口。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大豆安全”牵涉着“肉食安全”。因为进口大豆主要用作饲料,一旦国际供应和价格出现波动,直接受影响的则是中国人民餐盘里的“肉蛋奶”。所以,想让中国人民既“吃饱”又“吃好”,就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困难虽然不小,但中国应对有方。在宏观施政层面,我们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在中观战略层面,我们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一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一方面多措并举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微观主体层面,中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放眼未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需要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支撑。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有“耕地不用18亿亩那么多、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行了”的错误认识,决不能把工业化变成无粮化。

  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全球粮食供应链风险依然存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安全不可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安不忘危。“谁来养活中国?”的答案只有一个——

  “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谁来养活中国,答案只有一个

2022-03-10 07: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螺蛳道长

  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用质朴的语言讲了段十分重要的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1336万吨(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中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4%,也达到了历史新高。这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的粮食供给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粮食品种结构上看,稻谷和小麦两个主粮品种产量总体稳定、平衡有余,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缺口较大,需大量进口。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大豆安全”牵涉着“肉食安全”。因为进口大豆主要用作饲料,一旦国际供应和价格出现波动,直接受影响的则是中国人民餐盘里的“肉蛋奶”。所以,想让中国人民既“吃饱”又“吃好”,就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困难虽然不小,但中国应对有方。在宏观施政层面,我们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在中观战略层面,我们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一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一方面多措并举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微观主体层面,中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放眼未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需要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支撑。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有“耕地不用18亿亩那么多、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行了”的错误认识,决不能把工业化变成无粮化。

  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全球粮食供应链风险依然存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安全不可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安不忘危。“谁来养活中国?”的答案只有一个——

  “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