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2022年03月07日 07: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评论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再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引发会场内外的强烈共鸣。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必须继续巩固拓展。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地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不可忽视,世纪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突出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好“农田必须是良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确保粮食安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凝聚合力。既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做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又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既要驰而不息制止餐饮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又要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让中国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2022-03-07 07: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评论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再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引发会场内外的强烈共鸣。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必须继续巩固拓展。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地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不可忽视,世纪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突出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好“农田必须是良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确保粮食安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凝聚合力。既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做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又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既要驰而不息制止餐饮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又要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让中国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