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灵活就业达2亿 这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22年02月10日 09:27   来源:东方网   徐建辉

  视频制作、网络主播、文案写手……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灵活就业破2亿,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录的里程碑。互联网的兴起,为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不过这种灵活就业,可不同于昔日的“临时工”。虽然说在形式上都很“灵活”,但它比过去线下打零工更加富有想象力。

  首先,很多灵活就业岗位和工种,都是以前所没有的。比如视频主播、网文博主、外卖小哥这些都是随互联网而生的。其次,互联网时代很多灵活就业项目也确实更加“灵活”,利用业余、空闲时间,在家甚至只凭一部手机就能“开工”,所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更少。再者,现在的灵活就业一般要比过去的线下兼职“技术含量”更高。过去打零工,大多是些单纯消耗时间和力气的简单劳动,而今很多灵活就业玩的都是“知识付费”,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如一位大学生所言,“选择灵活就业不等于找不到工作,也不是随便‘打零工’,而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相对于过去人们眼中那种“傻大黑粗”,高投入、低收益还不稳定的“临时工”,灵活就业称得上是一种质的跃升。

  如今,灵活就业在我国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从业人数超2亿之众,恰恰说明这种新就业方式受到的劳动者和市场的“双向认可”,有其不可多得的价值所在。

  一方面,灵活就业为人们提供了就业新选择和副业新方向。这让成千上万的人无需固定单位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就能养活自己。如网约车司机、网店主及五花八门的自由职业者或称“自雇”群体。同时也给许多传统职场人士增加了新的收入途径。上班兼职两不误,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对于不少用人单位来说,灵活就业这一用人渠道也让它们青睐有加。据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等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企业倾向于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因为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这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是一种“松绑”。对求职者而言,灵活就业获取工作机会的门槛更低,不合适也可以随时离职;对企业来说,在选人用人以及如何用、用多久等方面也都比较灵活。因此,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灵活就业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尝试空间和选择机会。

  此外,从宏观角度来看,灵活就业的发达不仅能够有效纾解就业难题,减少失业问题,还增加了家庭收入和社会财富,并激活了人力资源和市场,发展了新经济、新业态,让国民经济更有活力,使高质量发展更有动力,可谓利国利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扶持、引导和保障,让灵活就业发挥出更大效能,更多造福公众和社会。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灵活就业达2亿 这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22-02-10 09:27 来源:东方网 徐建辉

  视频制作、网络主播、文案写手……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灵活就业破2亿,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录的里程碑。互联网的兴起,为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不过这种灵活就业,可不同于昔日的“临时工”。虽然说在形式上都很“灵活”,但它比过去线下打零工更加富有想象力。

  首先,很多灵活就业岗位和工种,都是以前所没有的。比如视频主播、网文博主、外卖小哥这些都是随互联网而生的。其次,互联网时代很多灵活就业项目也确实更加“灵活”,利用业余、空闲时间,在家甚至只凭一部手机就能“开工”,所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更少。再者,现在的灵活就业一般要比过去的线下兼职“技术含量”更高。过去打零工,大多是些单纯消耗时间和力气的简单劳动,而今很多灵活就业玩的都是“知识付费”,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如一位大学生所言,“选择灵活就业不等于找不到工作,也不是随便‘打零工’,而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相对于过去人们眼中那种“傻大黑粗”,高投入、低收益还不稳定的“临时工”,灵活就业称得上是一种质的跃升。

  如今,灵活就业在我国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从业人数超2亿之众,恰恰说明这种新就业方式受到的劳动者和市场的“双向认可”,有其不可多得的价值所在。

  一方面,灵活就业为人们提供了就业新选择和副业新方向。这让成千上万的人无需固定单位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就能养活自己。如网约车司机、网店主及五花八门的自由职业者或称“自雇”群体。同时也给许多传统职场人士增加了新的收入途径。上班兼职两不误,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对于不少用人单位来说,灵活就业这一用人渠道也让它们青睐有加。据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等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企业倾向于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因为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这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是一种“松绑”。对求职者而言,灵活就业获取工作机会的门槛更低,不合适也可以随时离职;对企业来说,在选人用人以及如何用、用多久等方面也都比较灵活。因此,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灵活就业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尝试空间和选择机会。

  此外,从宏观角度来看,灵活就业的发达不仅能够有效纾解就业难题,减少失业问题,还增加了家庭收入和社会财富,并激活了人力资源和市场,发展了新经济、新业态,让国民经济更有活力,使高质量发展更有动力,可谓利国利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扶持、引导和保障,让灵活就业发挥出更大效能,更多造福公众和社会。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