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冰雪世界中的东北民俗

2022年02月09日 07:29   来源:光明日报   隋丽

  “烈风吹雪一丈深,大布缝衫重七斤。”北风烟雪,天寒地冻,冰雪和寒冷给了辽宁这片土地以特殊的磨砺,也赋予了其坚韧的地域性格,苦中作乐、自得其乐的从容彰显大气和洒脱。

  过去,冬捕算得上是获取食物最辛苦、最隆重的一种劳作,也是带有专业化色彩的一个行当。曾经,嫩江流域、辽河流域、兴凯湖和贝加尔湖都有冬季凿冰捕鱼的传统。祭祀仪式过后,人们开始凿冰窟窿下网,一网上来,能捞几百斤鱼。辽河流域河沟纵横,冬季是捕鱼的好时候。辽河冬鱼味道鲜美,以抚顺大伙房水库的冬鱼为最。据记载,辽金时期,辽帝喜欢吃冬鱼,对冬季捕鱼情有独钟,经常率百官到“春捺钵”凿冰捕鱼作乐。

  过去,爬犁是冰雪天气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又称扒杆、雪橇、冰床、拖床,满语称为“法喇”。清代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话》中记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爬犁以木杆为架子,没有轮子,一般用牛、马拖拉,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如女真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也用狗、鹿等动物来拉。冰雪中,人们会巧妙利用各种“坡”,随手用木杆、皮毛等辅助工具提高行进速度,实在没有家伙什,鞋底也可以作为滑行工具。

  拥抱冰雪,创造快乐。东北人在与冰雪共处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地借助冰雪来进行娱乐和竞技。辽宁人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冰上的游戏和运动。《满文老档》中曾记载了太子河上一场精彩的冰球运动和冰上游戏:天命十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率领贵族子弟、汉官及家眷们,来到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贝勒和随从等玩过冰球之后,又在冰上各处置银钱,让众女眷于冰上奔跑取银钱,有人摔倒在冰上,努尔哈赤和众人哈哈大笑。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穿着冰鞋在冰上踢球和进行带有竞技性的速滑了,场面定然热烈非常。

  射球、抬杆、跑冰鞋、拖冰床、打滑溜、雪地走,抽冰陀螺、冰上抢球、“单腿驴”、滑冰车等,也是老少咸宜的冰上娱乐方式。除了这些体育类的冰上娱乐之外,在辽宁满族聚居的地方还有正月十六轱辘冰的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结伴执灯,来到冰面上,卧在冰上左右翻滚,一边翻滚,一边诵念“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疼,腿不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作为冰雪世界中最静默的存在,冰灯为冰天雪地的世界带来了浪漫的诗意。旧时普通人家把水桶里冻出的冰块或者冰坨,凿开放上灯捻或蜡烛,就做成了冰灯,别有一番古朴天然的情趣。一些士大夫则以矾水凝雪成冰,精雕细刻一些人物花鸟等,夜晚放上灯,惟妙惟肖,美不胜收。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经有了造型多样的冰雕、雪雕艺术。

  冰雪世界映照着热气腾腾的百姓日常生活。冰雪民俗不仅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文化选择和文化适应,更是辽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和财富,孕育着未来冰雪经济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副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冰雪世界中的东北民俗

2022-02-09 07:29 来源:光明日报 隋丽

  “烈风吹雪一丈深,大布缝衫重七斤。”北风烟雪,天寒地冻,冰雪和寒冷给了辽宁这片土地以特殊的磨砺,也赋予了其坚韧的地域性格,苦中作乐、自得其乐的从容彰显大气和洒脱。

  过去,冬捕算得上是获取食物最辛苦、最隆重的一种劳作,也是带有专业化色彩的一个行当。曾经,嫩江流域、辽河流域、兴凯湖和贝加尔湖都有冬季凿冰捕鱼的传统。祭祀仪式过后,人们开始凿冰窟窿下网,一网上来,能捞几百斤鱼。辽河流域河沟纵横,冬季是捕鱼的好时候。辽河冬鱼味道鲜美,以抚顺大伙房水库的冬鱼为最。据记载,辽金时期,辽帝喜欢吃冬鱼,对冬季捕鱼情有独钟,经常率百官到“春捺钵”凿冰捕鱼作乐。

  过去,爬犁是冰雪天气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又称扒杆、雪橇、冰床、拖床,满语称为“法喇”。清代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话》中记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爬犁以木杆为架子,没有轮子,一般用牛、马拖拉,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如女真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也用狗、鹿等动物来拉。冰雪中,人们会巧妙利用各种“坡”,随手用木杆、皮毛等辅助工具提高行进速度,实在没有家伙什,鞋底也可以作为滑行工具。

  拥抱冰雪,创造快乐。东北人在与冰雪共处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地借助冰雪来进行娱乐和竞技。辽宁人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冰上的游戏和运动。《满文老档》中曾记载了太子河上一场精彩的冰球运动和冰上游戏:天命十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率领贵族子弟、汉官及家眷们,来到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贝勒和随从等玩过冰球之后,又在冰上各处置银钱,让众女眷于冰上奔跑取银钱,有人摔倒在冰上,努尔哈赤和众人哈哈大笑。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穿着冰鞋在冰上踢球和进行带有竞技性的速滑了,场面定然热烈非常。

  射球、抬杆、跑冰鞋、拖冰床、打滑溜、雪地走,抽冰陀螺、冰上抢球、“单腿驴”、滑冰车等,也是老少咸宜的冰上娱乐方式。除了这些体育类的冰上娱乐之外,在辽宁满族聚居的地方还有正月十六轱辘冰的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结伴执灯,来到冰面上,卧在冰上左右翻滚,一边翻滚,一边诵念“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疼,腿不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作为冰雪世界中最静默的存在,冰灯为冰天雪地的世界带来了浪漫的诗意。旧时普通人家把水桶里冻出的冰块或者冰坨,凿开放上灯捻或蜡烛,就做成了冰灯,别有一番古朴天然的情趣。一些士大夫则以矾水凝雪成冰,精雕细刻一些人物花鸟等,夜晚放上灯,惟妙惟肖,美不胜收。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经有了造型多样的冰雕、雪雕艺术。

  冰雪世界映照着热气腾腾的百姓日常生活。冰雪民俗不仅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文化选择和文化适应,更是辽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和财富,孕育着未来冰雪经济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副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