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贵”春节档高票价不可持续

2022年02月08日 07:17   来源:燕赵晚报   江德斌

  “今年春节档整体观影人次下降,总票房也不及预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春节档影院收获颇丰,总票房收入已达60亿元(含服务费),排名影史第二。但需强调的是,高票房是高票价带来的,今年春节档期间平均票价为52.8元/张,同比上涨8%,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相比涨幅达18%。(2月7日《证券日报》)

  今年春节,很多观众都被高票价“劝退”了,本来想看三四场电影的,最后就选择只看一两场,还有很多人干脆放弃看电影。由此一来,今年春节档影院播放场次虽然更多,票房总收入也排名影史第二,可是并没有显著增长,观影人数同比去年却大幅减少近5000万人。显然,高票价对电影市场是一种伤害,“最贵”春节档是畸形化的体现,乃是涸泽而渔,必然不可持续。

  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消费习惯,可近年来,电影票价一年比一年贵。据灯塔研究院报告,从2016年到2021年的6年间,全国电影平均票价从33.1元涨至40.3元,上涨幅度21%,年复合增长率3.3%。而今年票价尤其离谱,大年初一平均票价达到56.1元,一线城市票价150元一张并不鲜见,部分三四线城市最高票价也到了90元,甚至超过一二线城市票价。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影院收入惨淡,年平均上座率也从2016年的14%下跌至8%,急于通过春节档“补血”,所以普遍实施了高票价策略。由于春节假期观影以家庭为主,如果以一家三口计算,仅电影票就要花费三四百元,乃是平时的数倍之多,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只得放弃观影计划。

  大幅度减少的观影人数,表明观众在用脚投票,对不合理的高票价说“不”,用拒看表明态度,亦对电影行业敲响警钟,不能为了赚钱而忽视观众感受,肆意抬高票价,如此妄为,必将自食其果。

  电影是大众消费品,从业者需要赚钱维持发展,而票价受到供需关系影响,不可避免要随行就市,春节观影人数多、春节人工成本高等因素,都是春节票价高于平时的原因。但是,“最贵”春节档并不合理,超高票价远远超出大众经济负担,就会适得其反,造成观众的被迫远离,伤及电影市场发展的根基。

  须知,电影票价过低或过高,都是不合理的,前些年9.9元超低票价是疯狂“票补”的恶果,如今的高票价则是在涸泽而渔,都是违背电影市场发展规律,对市场造成很大的伤害,需要规避之。因此,为行业未来着想,从业者应兼顾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培植深厚的观众基础,考虑绝大多数观众的经济承受力,采取合理的定价机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最贵”春节档高票价不可持续

2022-02-08 07:17 来源:燕赵晚报 江德斌

  “今年春节档整体观影人次下降,总票房也不及预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春节档影院收获颇丰,总票房收入已达60亿元(含服务费),排名影史第二。但需强调的是,高票房是高票价带来的,今年春节档期间平均票价为52.8元/张,同比上涨8%,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相比涨幅达18%。(2月7日《证券日报》)

  今年春节,很多观众都被高票价“劝退”了,本来想看三四场电影的,最后就选择只看一两场,还有很多人干脆放弃看电影。由此一来,今年春节档影院播放场次虽然更多,票房总收入也排名影史第二,可是并没有显著增长,观影人数同比去年却大幅减少近5000万人。显然,高票价对电影市场是一种伤害,“最贵”春节档是畸形化的体现,乃是涸泽而渔,必然不可持续。

  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消费习惯,可近年来,电影票价一年比一年贵。据灯塔研究院报告,从2016年到2021年的6年间,全国电影平均票价从33.1元涨至40.3元,上涨幅度21%,年复合增长率3.3%。而今年票价尤其离谱,大年初一平均票价达到56.1元,一线城市票价150元一张并不鲜见,部分三四线城市最高票价也到了90元,甚至超过一二线城市票价。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影院收入惨淡,年平均上座率也从2016年的14%下跌至8%,急于通过春节档“补血”,所以普遍实施了高票价策略。由于春节假期观影以家庭为主,如果以一家三口计算,仅电影票就要花费三四百元,乃是平时的数倍之多,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只得放弃观影计划。

  大幅度减少的观影人数,表明观众在用脚投票,对不合理的高票价说“不”,用拒看表明态度,亦对电影行业敲响警钟,不能为了赚钱而忽视观众感受,肆意抬高票价,如此妄为,必将自食其果。

  电影是大众消费品,从业者需要赚钱维持发展,而票价受到供需关系影响,不可避免要随行就市,春节观影人数多、春节人工成本高等因素,都是春节票价高于平时的原因。但是,“最贵”春节档并不合理,超高票价远远超出大众经济负担,就会适得其反,造成观众的被迫远离,伤及电影市场发展的根基。

  须知,电影票价过低或过高,都是不合理的,前些年9.9元超低票价是疯狂“票补”的恶果,如今的高票价则是在涸泽而渔,都是违背电影市场发展规律,对市场造成很大的伤害,需要规避之。因此,为行业未来着想,从业者应兼顾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培植深厚的观众基础,考虑绝大多数观众的经济承受力,采取合理的定价机制。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