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中国GDP增速超预期,我们仍需努力

2022年01月18日 08:21   来源:环球时报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高于政府2021年初时确定的6%以上预期目标,也高于外界此前的预测水平。国家统计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总量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了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21年,疫情对世界的冲击有增无减,世界经济在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寻求复苏。一些发达国家靠增发货币刺激本国经济,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国还延续了在经贸领域对中国不合理的打压和“脱钩”政策,这些都对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了影响。不仅如此,从多地出现疫情到严重洪涝灾害,从大宗商品涨价到电力煤炭紧张,中国经济还遭遇了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国上下攻坚克难、中国经济逆势上扬,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双重目标,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增长是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增长。过去一年中国名义GDP从101万亿元到114万亿元,增量约13万亿元。该增量按年均汇率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从全球的对比来看,德国公布了2021年GDP增速2.7%,而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5.6%,英国、日本分别下调至6.9%和2.4%。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特别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展现了一些新亮点。比如,第四季度疫情多点散发,导致消费不旺、服务业受冲击,但制造业表现亮眼,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比如,中国外贸进出口在2021年连续跨越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规模再创新高、质量稳步提升。再比如,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新亮点,是中国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力体现。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直面问题和挑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尽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这既是对当前经济局面存在隐忧的实事求是总结,也是对全社会各个环节敲响不可松懈的警钟。比如需求受到疫情扰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这是我们制度上的显著优势。过去两年,我们在抗击疫情这场大考中取得了“硬核战果”,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现在,我们的抗疫成绩还应不断转化为可感知的经济成果。中国的抗疫再次展现了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后疫情时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一定会充分体现于中国各个层面的务实行动中。这种行动,包括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包括提高专业能力、按经济规律办事,也包括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回望历史,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中前进的。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远比现在严重得多的困难都不曾压垮我们,西方一轮又一轮的“中国崩溃论”不断落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环球时报:中国GDP增速超预期,我们仍需努力

2022-01-18 08:21 来源:环球时报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高于政府2021年初时确定的6%以上预期目标,也高于外界此前的预测水平。国家统计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总量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了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21年,疫情对世界的冲击有增无减,世界经济在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寻求复苏。一些发达国家靠增发货币刺激本国经济,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国还延续了在经贸领域对中国不合理的打压和“脱钩”政策,这些都对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了影响。不仅如此,从多地出现疫情到严重洪涝灾害,从大宗商品涨价到电力煤炭紧张,中国经济还遭遇了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国上下攻坚克难、中国经济逆势上扬,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双重目标,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增长是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增长。过去一年中国名义GDP从101万亿元到114万亿元,增量约13万亿元。该增量按年均汇率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从全球的对比来看,德国公布了2021年GDP增速2.7%,而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5.6%,英国、日本分别下调至6.9%和2.4%。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特别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展现了一些新亮点。比如,第四季度疫情多点散发,导致消费不旺、服务业受冲击,但制造业表现亮眼,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比如,中国外贸进出口在2021年连续跨越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规模再创新高、质量稳步提升。再比如,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新亮点,是中国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力体现。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直面问题和挑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尽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这既是对当前经济局面存在隐忧的实事求是总结,也是对全社会各个环节敲响不可松懈的警钟。比如需求受到疫情扰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这是我们制度上的显著优势。过去两年,我们在抗击疫情这场大考中取得了“硬核战果”,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现在,我们的抗疫成绩还应不断转化为可感知的经济成果。中国的抗疫再次展现了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后疫情时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一定会充分体现于中国各个层面的务实行动中。这种行动,包括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包括提高专业能力、按经济规律办事,也包括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回望历史,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中前进的。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远比现在严重得多的困难都不曾压垮我们,西方一轮又一轮的“中国崩溃论”不断落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