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勇坚:“烧钱”后买菜平台路在何方

2022年01月18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历经“烧钱”大战后,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的网络买菜平台正在冷静下来,一些地方区域供应商订单快速下降,用户流失严重,网络买菜平台正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买菜平台成立之初,寄希望于网络大数据,希望以此解决生鲜产品供给难题,从而提高生鲜产品流通效率,更好实现盈利。然而,在发展实践中,网络买菜模式的一些痛点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瓶颈逐渐显露。

  一是生鲜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仍不突出。生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流通过程中损耗高,对供应链管理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其损耗在5%至25%之间,运营成本高。网络买菜平台原来期望通过其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供应链效率,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生鲜产品流通损耗控制、大数据预测需求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供应链智慧化的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二是客户拓展难,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生鲜产品大多需要冷链物流等加持,其物流成本很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大力拓展客源,形成社区规模优势,从而降低单一订单的物流履约成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于商品无接触配送的需要,平台客源一度快速增加。然而,随着疫情受到很好控制且防控常态化,这种客户增加的趋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延续,甚至出现部分客户弃用平台的情况,这使平台无法通过快速获客而实现规模优势,其履约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客单价低,高毛利率品类难以拓展。研究表明,目前生鲜产品电商的客单价平均在40元左右,而大部分生鲜产品本身毛利率并不高,平均为15%左右。这主要是由生鲜行业的特点决定的:蔬菜、鱼、肉类等商品从种植、养殖到餐桌的过程,缺少加工环节,很难提升附加值,因此缺少溢价空间。网络买菜平台在发展之初,期望通过利用生鲜产品高频消费的特点,将品类拓展到高毛利率品类,从而提高客单价与毛利率。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客户使用网络买菜平台仍主要局限于购买生鲜产品,平台很难拓展高毛利率品类业务。客单价无法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平台持续亏损。

  此外,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平台如何平衡与线下超市等既有渠道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一些综合电商平台开始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获客与即时配送,大力拓展生鲜电商规模,这给网络买菜平台运营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尽管如此,网络买菜平台仍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从网络渗透率来看,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互联网成为大众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发生后,网络买菜平台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扩展了网络买菜的用户基础。整体上看,我国生鲜电商的总体渗透率非常低,按照生鲜产品消费口径计算,我国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在2020年仅为6%左右,远低于我国同期网售商品零售的总体渗透率。生鲜电商行业整体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为网络买菜平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未来,网络买菜平台还要在生鲜产品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智能技术使用、运营成本缩减、用户习惯培养等方面发力,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抓住生鲜电商发展的市场机遇,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李勇坚)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李勇坚:“烧钱”后买菜平台路在何方

2022-01-18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历经“烧钱”大战后,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的网络买菜平台正在冷静下来,一些地方区域供应商订单快速下降,用户流失严重,网络买菜平台正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买菜平台成立之初,寄希望于网络大数据,希望以此解决生鲜产品供给难题,从而提高生鲜产品流通效率,更好实现盈利。然而,在发展实践中,网络买菜模式的一些痛点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瓶颈逐渐显露。

  一是生鲜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仍不突出。生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流通过程中损耗高,对供应链管理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其损耗在5%至25%之间,运营成本高。网络买菜平台原来期望通过其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供应链效率,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生鲜产品流通损耗控制、大数据预测需求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供应链智慧化的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二是客户拓展难,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生鲜产品大多需要冷链物流等加持,其物流成本很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大力拓展客源,形成社区规模优势,从而降低单一订单的物流履约成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于商品无接触配送的需要,平台客源一度快速增加。然而,随着疫情受到很好控制且防控常态化,这种客户增加的趋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延续,甚至出现部分客户弃用平台的情况,这使平台无法通过快速获客而实现规模优势,其履约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客单价低,高毛利率品类难以拓展。研究表明,目前生鲜产品电商的客单价平均在40元左右,而大部分生鲜产品本身毛利率并不高,平均为15%左右。这主要是由生鲜行业的特点决定的:蔬菜、鱼、肉类等商品从种植、养殖到餐桌的过程,缺少加工环节,很难提升附加值,因此缺少溢价空间。网络买菜平台在发展之初,期望通过利用生鲜产品高频消费的特点,将品类拓展到高毛利率品类,从而提高客单价与毛利率。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客户使用网络买菜平台仍主要局限于购买生鲜产品,平台很难拓展高毛利率品类业务。客单价无法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平台持续亏损。

  此外,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平台如何平衡与线下超市等既有渠道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一些综合电商平台开始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获客与即时配送,大力拓展生鲜电商规模,这给网络买菜平台运营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尽管如此,网络买菜平台仍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从网络渗透率来看,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互联网成为大众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发生后,网络买菜平台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扩展了网络买菜的用户基础。整体上看,我国生鲜电商的总体渗透率非常低,按照生鲜产品消费口径计算,我国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在2020年仅为6%左右,远低于我国同期网售商品零售的总体渗透率。生鲜电商行业整体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为网络买菜平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未来,网络买菜平台还要在生鲜产品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智能技术使用、运营成本缩减、用户习惯培养等方面发力,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抓住生鲜电商发展的市场机遇,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李勇坚)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