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韩晶:稳中求进推动能源转型

2022年01月18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1年以来,欧洲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持续暴涨,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持续发酵,严重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欧洲能源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警示意义。

  此次欧洲能源危机的发生,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能源转型过快过猛。2020年,欧盟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净发电量已超50%。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但相应的储能技术并没有实现突破,未能解决好清洁能源发电的“季节性”“波动性”等问题,导致能源供应青黄不接。

  其二,能源对外依存性偏高。最近20年,欧盟的天然气依赖进口指数一路攀升,约九成天然气依赖进口。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欧洲天然气供应雪上加霜。

  其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2020年经济低迷导致欧洲的能源需求骤减,不少化石燃料生产商停止钻探石油,甚至关闭煤矿;2021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能源市场又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需求反弹,供需缺口拉大。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此番欧洲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持续暴涨的现实和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能源转型目标上要坚定不移,在能源转型策略上应稳中求进。

  坚持强化能源安全底线意识。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欧洲天然气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其能源安全度较低。“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这是我们稳稳端住能源饭碗的底气。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国内勘探力度,以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资源规模化开发,高质量端好能源的饭碗。还应摸清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家底,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有效管控战略能源开发。并且,应完善能源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增强能源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坚持先立后破。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当前,全球新能源并网的稳定性尚不能有效保障,储能技术尚未取得关键突破。而欧洲新能源占比过高,在遭遇特殊天气状况或者需求大幅飙升的时候,高比例间歇性能源往往束手无策。我国能源转型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作为“压舱石”的煤炭仍需保持一定比例,同时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突破储能技术和智能数字化技术难关,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更好完成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两大任务。

  坚持两手发力。能源转型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欧洲能源危机旷日持久,“看得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缺位是重要原因。我国的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统筹能源有序转型。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国际合作。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地缘政治问题导致欧洲在此次能源危机上困难重重。我国要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降低能源供应风险。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秩序,提高我国在全球能源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积极推动能源产能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开放格局下的能源安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韩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韩晶:稳中求进推动能源转型

2022-01-18 07:27 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以来,欧洲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持续暴涨,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持续发酵,严重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欧洲能源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警示意义。

  此次欧洲能源危机的发生,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能源转型过快过猛。2020年,欧盟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净发电量已超50%。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但相应的储能技术并没有实现突破,未能解决好清洁能源发电的“季节性”“波动性”等问题,导致能源供应青黄不接。

  其二,能源对外依存性偏高。最近20年,欧盟的天然气依赖进口指数一路攀升,约九成天然气依赖进口。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欧洲天然气供应雪上加霜。

  其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2020年经济低迷导致欧洲的能源需求骤减,不少化石燃料生产商停止钻探石油,甚至关闭煤矿;2021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能源市场又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需求反弹,供需缺口拉大。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此番欧洲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持续暴涨的现实和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能源转型目标上要坚定不移,在能源转型策略上应稳中求进。

  坚持强化能源安全底线意识。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欧洲天然气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其能源安全度较低。“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这是我们稳稳端住能源饭碗的底气。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国内勘探力度,以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资源规模化开发,高质量端好能源的饭碗。还应摸清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家底,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有效管控战略能源开发。并且,应完善能源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增强能源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坚持先立后破。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当前,全球新能源并网的稳定性尚不能有效保障,储能技术尚未取得关键突破。而欧洲新能源占比过高,在遭遇特殊天气状况或者需求大幅飙升的时候,高比例间歇性能源往往束手无策。我国能源转型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作为“压舱石”的煤炭仍需保持一定比例,同时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突破储能技术和智能数字化技术难关,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更好完成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两大任务。

  坚持两手发力。能源转型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欧洲能源危机旷日持久,“看得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缺位是重要原因。我国的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统筹能源有序转型。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国际合作。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地缘政治问题导致欧洲在此次能源危机上困难重重。我国要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降低能源供应风险。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秩序,提高我国在全球能源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积极推动能源产能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开放格局下的能源安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韩晶)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