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守拙是一种美德

2022年01月10日 07:21   来源:北京日报   王利明

《守拙集》,王利明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守拙”是我们祖先所崇尚的一种美德。老子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古人认为,“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心计,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善于守拙者,“故能成器长”,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但在汉语中,“拙”具有贬义,古时,一些失意的文人常自嘲为“拙者”,以示看淡功名利禄。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忌讳这个“拙”字,总是把“拙”跟“笨拙”“不灵光”“笨头笨脑”等联系在一起。“拙”字成了聪慧的反义词,甚至成了贬义词。以至于现实中总有一种思想作风,唯恐自身吃亏受损,处事往往取巧,爱耍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守拙”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人遗忘了。

  面对虚浮、取巧的社会风气,我们恰恰需要重提这种在中国自古已有的美德——“守拙”。一个“拙”字蕴含了非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守拙是要守住自己的底色。守住一种质朴之心,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怀,与中庸之道相比,守拙更强调恰如其分,注重的是一种自然本色,让生命回归到最舒适的状态,做好本分的事情。拙和朴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抱朴守拙”出自《菜根谭》。“抱朴”一词,源出《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对于一个涉世尚浅的人来讲,他沾染的不良习惯也较少;一个人对世事的阅历一旦加深,城府也随着加深,难免会受不良习气的影响。然君子处事守拙不取巧,在浊世中依旧保持着纯真朴实的本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守拙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忠诚、踏实。所谓“天道忌贰”正是此意。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提倡诚,做事要诚,为人要忠,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品德。提倡守拙,就是要提倡忠诚、本分、踏实的品德。

  守拙是一种低调行事的处世方式。“守拙”反对一味高调、哗众取宠或者为满足个人欲望而恣意妄为,尤其是在实力不济时,更应养精蓄锐,待厚积而薄发,绝不可高调示人。当然高调不等于不进取,守拙并非过分谦虚,其主张也是一种进取之道,只是不张扬、不浮夸、不冒进,脚踏实地,臻至成功。守拙之人看起来可能言语木讷,但“讷于言,敏于行”,正是做人之道,成事之本。守拙是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宝玉在璞不掩其光,宝剑入鞘不减其锋。守拙就是一种不高调张扬、不剑拔弩张、不咄咄逼人的品行,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守拙就是要提倡惟精惟一的扎实的工作态度。诸葛亮说,“学贵精诚专一,则万事可成”。做人做事都要做到精诚专一,“宁可拙朴,不玩机巧”,不应当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取巧、算计上,如果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而不脚踏实地,很难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其实也在体现这种扎实守拙的精神。“唯大拙能破大巧”,它其实就是主张精诚踏实,不求一夜成名,不追求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跋涉,迈向目标。有人善于仰望天空,却不愿脚踏实地,最后也难成大事。

  “守拙”二字对于当下社会喧哗浮躁的风气来说无异于一剂良药。守拙意味着要保持质朴之心、谦卑之心。守拙也不意味着凡事不争,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忘初心,用心专一、脚踏实地、埋头做事、精益求精、奋发有为。提倡守拙,就是要培养踏实做事的精神,不耍花架子,不做虚浮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守拙”于自身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需条件,于社会则是推动整个集体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于国家则是一种不可舍弃的美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守拙是一种美德

2022-01-10 07:21 来源:北京日报 王利明

《守拙集》,王利明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守拙”是我们祖先所崇尚的一种美德。老子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古人认为,“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心计,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善于守拙者,“故能成器长”,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但在汉语中,“拙”具有贬义,古时,一些失意的文人常自嘲为“拙者”,以示看淡功名利禄。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忌讳这个“拙”字,总是把“拙”跟“笨拙”“不灵光”“笨头笨脑”等联系在一起。“拙”字成了聪慧的反义词,甚至成了贬义词。以至于现实中总有一种思想作风,唯恐自身吃亏受损,处事往往取巧,爱耍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守拙”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人遗忘了。

  面对虚浮、取巧的社会风气,我们恰恰需要重提这种在中国自古已有的美德——“守拙”。一个“拙”字蕴含了非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守拙是要守住自己的底色。守住一种质朴之心,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怀,与中庸之道相比,守拙更强调恰如其分,注重的是一种自然本色,让生命回归到最舒适的状态,做好本分的事情。拙和朴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抱朴守拙”出自《菜根谭》。“抱朴”一词,源出《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对于一个涉世尚浅的人来讲,他沾染的不良习惯也较少;一个人对世事的阅历一旦加深,城府也随着加深,难免会受不良习气的影响。然君子处事守拙不取巧,在浊世中依旧保持着纯真朴实的本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守拙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忠诚、踏实。所谓“天道忌贰”正是此意。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提倡诚,做事要诚,为人要忠,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品德。提倡守拙,就是要提倡忠诚、本分、踏实的品德。

  守拙是一种低调行事的处世方式。“守拙”反对一味高调、哗众取宠或者为满足个人欲望而恣意妄为,尤其是在实力不济时,更应养精蓄锐,待厚积而薄发,绝不可高调示人。当然高调不等于不进取,守拙并非过分谦虚,其主张也是一种进取之道,只是不张扬、不浮夸、不冒进,脚踏实地,臻至成功。守拙之人看起来可能言语木讷,但“讷于言,敏于行”,正是做人之道,成事之本。守拙是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宝玉在璞不掩其光,宝剑入鞘不减其锋。守拙就是一种不高调张扬、不剑拔弩张、不咄咄逼人的品行,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守拙就是要提倡惟精惟一的扎实的工作态度。诸葛亮说,“学贵精诚专一,则万事可成”。做人做事都要做到精诚专一,“宁可拙朴,不玩机巧”,不应当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取巧、算计上,如果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而不脚踏实地,很难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其实也在体现这种扎实守拙的精神。“唯大拙能破大巧”,它其实就是主张精诚踏实,不求一夜成名,不追求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跋涉,迈向目标。有人善于仰望天空,却不愿脚踏实地,最后也难成大事。

  “守拙”二字对于当下社会喧哗浮躁的风气来说无异于一剂良药。守拙意味着要保持质朴之心、谦卑之心。守拙也不意味着凡事不争,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忘初心,用心专一、脚踏实地、埋头做事、精益求精、奋发有为。提倡守拙,就是要培养踏实做事的精神,不耍花架子,不做虚浮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守拙”于自身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需条件,于社会则是推动整个集体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于国家则是一种不可舍弃的美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