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免费体检”,不能谁想搞谁就搞

2022年01月05日 07:06   来源:红网   郭元鹏

  近年来,一些不良商家通过“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夸大疗效”等花样繁多的手段,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食品,牟取暴利。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联合对外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坚决打击。(1月4日 《人民日报》)

  大家都知道,如今“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十分盛行。在农村的广场,在城市的游园,在农村的村头,在城市的街头,以及很多公共场所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在进行所谓“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的各种设备齐全,既有医院使用的测量设备,也有商业使用的检查设备,不是搞“身体元素测量”,就是搞“身体细菌测试”。而“健康讲座”则是摇头晃脑、夸夸其谈。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些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的人来自何方?他们究竟是哪家单位的?是正规医院的医生,还是私人医院的护士?是商业性质的推销,还是唯利是图的叫卖?

  实际上,不少“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并非专业的医护人员,其中大多属于骗人行为,摇唇鼓舌、声声吓唬,不过是为了让人乖乖购买自己的所谓健康产品、健康设备。在一些老年人有了“我想再活500年”的诉求之下,这类骗局往往能够成功。有的老年人一次就被欺骗上万元,好几万元并不是稀奇事。

  《解释》也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处置办法。而问题是,到了“法律处置环节”危害已经造成了,该被骗的被骗了,该伤害的伤害了,该损失的损失了,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不良商家的行为都能够被发现。笔者以为,对于危害人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现象,一边需要事后的“法律严惩”,一边需要事前的“监管前移”,将非法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拦截在“之前”,而不是只能“之后”才处罚。因此,监管非法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十分必要。

  因此,是时候给“免费体检”来次“健康体检”了,不能谁想搞谁就搞。对“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应该实施审批制度,“免费体检”“健康讲座”都属于卫生部门的事情,那就应该有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凡是需要举办“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的,都应该进行备案。健康体检搞什么?健康讲座谁来讲?这些需要严格约束。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免费体检”,不能谁想搞谁就搞

2022-01-05 07:06 来源:红网 郭元鹏

  近年来,一些不良商家通过“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夸大疗效”等花样繁多的手段,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食品,牟取暴利。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联合对外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坚决打击。(1月4日 《人民日报》)

  大家都知道,如今“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十分盛行。在农村的广场,在城市的游园,在农村的村头,在城市的街头,以及很多公共场所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在进行所谓“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的各种设备齐全,既有医院使用的测量设备,也有商业使用的检查设备,不是搞“身体元素测量”,就是搞“身体细菌测试”。而“健康讲座”则是摇头晃脑、夸夸其谈。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些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的人来自何方?他们究竟是哪家单位的?是正规医院的医生,还是私人医院的护士?是商业性质的推销,还是唯利是图的叫卖?

  实际上,不少“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并非专业的医护人员,其中大多属于骗人行为,摇唇鼓舌、声声吓唬,不过是为了让人乖乖购买自己的所谓健康产品、健康设备。在一些老年人有了“我想再活500年”的诉求之下,这类骗局往往能够成功。有的老年人一次就被欺骗上万元,好几万元并不是稀奇事。

  《解释》也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处置办法。而问题是,到了“法律处置环节”危害已经造成了,该被骗的被骗了,该伤害的伤害了,该损失的损失了,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不良商家的行为都能够被发现。笔者以为,对于危害人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现象,一边需要事后的“法律严惩”,一边需要事前的“监管前移”,将非法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拦截在“之前”,而不是只能“之后”才处罚。因此,监管非法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十分必要。

  因此,是时候给“免费体检”来次“健康体检”了,不能谁想搞谁就搞。对“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应该实施审批制度,“免费体检”“健康讲座”都属于卫生部门的事情,那就应该有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凡是需要举办“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的,都应该进行备案。健康体检搞什么?健康讲座谁来讲?这些需要严格约束。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