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人民是文艺之母。纵观古今中外,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创造了历史、书写了时代,因此,文艺创作就应该反映好人民心声,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让文艺发挥最大正能量的价值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细数优秀文艺作品,那些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是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也都反映了时代要求和精神气质。这启示我们,文艺作品应该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应该褒扬为民族复兴奋斗的拼搏者和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只有在人民之中汲取丰沛源泉,文艺创作才能汇聚成一部人民的史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刻画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人民形象。人民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应该呈现全面的、立体的人民,而不是片面的、想象的人民。这对创作者来说,就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求教,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深入群众、体验生活,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该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好的作品,经得起人民的评价。无论创作何种题材、体裁的作品,倘若游离于人民之外、脱节于生活之外,非但不能有深刻的表达、深邃的思想、深入的阐发,而且会被时间遗忘。文艺作品是讲效益的,但社会效益是首位,决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更不能为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与人民所想、时代所需背道而驰。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惟有真正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与尊重,才能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