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20多年前,自己向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介绍菌草技术的往事。“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早已成为了一段佳话。
诚如总书记所说,“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8年来,我们国家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兼顾了民本情怀与治理智慧。在笔者看来,这些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汇聚一起,至少在三个方面迸发出了积极效益:
从国内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我们更能认识到“一带一路”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减少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激发新的发展动力的效应。
从合作成效来看,目前已有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两百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投下的信任票,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另一方面,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促进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历史意义来看,“一带一路”可谓世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个新型国际公共产品,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个最大的公约数,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最大实体经济投资,助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消解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发掘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共建国内部、跨国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引领了疫情后全球地区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完善了全球治理结构。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化转型——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转向发展导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
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构成了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但正如中欧班列逆势增长所显示的,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强大的韧性。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共建“一带一路”的自信与自觉。与此同时,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和全球化转型。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将菌草技术这类小而美的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共建“一带一路”,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多成就,让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