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梁剑:体育公园应兼顾特色与便民

2021年11月02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建、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体育公园的兴建,它们将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主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兼具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体育公园的特色要义是“体育”。坚持以“体育”为核心进行公园建设,才能区别于一般性公园的功能,让更多人在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如果忽视“体育”二字,体育公园建设就可能走样,变成仅具有简单功能的娱乐场、观赏园、城市绿地。这既背离了政策初衷,又会造成重复建设,导致土地、财政等资源的浪费。因此,体育公园建设必须紧扣体育特色和便民利民两大重点。

  突出体育特色,要配备充足且实用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体育器材设施或运动功能设置上,应具备常规球类运动、跑步健走运动、器械锻炼或游乐活动等体育锻炼基本功能。同时,还要兼顾室内运动与室外运动。要因地制宜地彰显体育特色。比如,在湖泊丰富的地区建设体育公园,可以考虑以水上项目为主题,开展游泳、划船等体育运动;沿海地区建设体育公园,可以选取条件良好、环境优美的海滩来布局冲浪、沙滩排球等与海洋相关联的体育活动。要实现体育运动和绿地景观的有机融合。在突出“体育”的同时,要建造出美丽生态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让市民在开展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呼吸新鲜空气,欣赏优美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体育公园建设要坚持便民利民。这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体育公园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便民利民,才能彰显体育公园建设的价值追求,进而吸引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否则,就会影响体育公园的有效使用,降低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便民利民的体育公园建设,首先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规划建设能力。因此,要根据各地空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以及体育公园功能定位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选址规划。不能把体育公园建设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否则,公园设施再完备、多元,也不能为市民所享用。当然,也不能只考虑交通便利或人口集中等单一因素,而忽略诸如自然生态等因素。应在做好选址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区布局和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科学设计营造各类设施。合理划分不同运动空间和面积,保持运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比如,能够同时开展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避免出现“广场舞与篮球场地激烈争抢”的现象。必要的卫生医疗、公共饮水、餐饮等配套设施,也是便民利民的应有之义。因此,要运用精细化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统筹布局公共厕所、紧急医疗救助、水源供应等要素。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性事业。近年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当下,体育公园建设要牢牢抓住“体育特色”和“便民利民”两大重点,努力建设成人们乐于参与、健康生活、安全美丽的公共家园,为健康中国筑就牢固基石、增添新鲜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梁 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梁剑:体育公园应兼顾特色与便民

2021-11-02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建、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体育公园的兴建,它们将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主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兼具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体育公园的特色要义是“体育”。坚持以“体育”为核心进行公园建设,才能区别于一般性公园的功能,让更多人在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如果忽视“体育”二字,体育公园建设就可能走样,变成仅具有简单功能的娱乐场、观赏园、城市绿地。这既背离了政策初衷,又会造成重复建设,导致土地、财政等资源的浪费。因此,体育公园建设必须紧扣体育特色和便民利民两大重点。

  突出体育特色,要配备充足且实用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体育器材设施或运动功能设置上,应具备常规球类运动、跑步健走运动、器械锻炼或游乐活动等体育锻炼基本功能。同时,还要兼顾室内运动与室外运动。要因地制宜地彰显体育特色。比如,在湖泊丰富的地区建设体育公园,可以考虑以水上项目为主题,开展游泳、划船等体育运动;沿海地区建设体育公园,可以选取条件良好、环境优美的海滩来布局冲浪、沙滩排球等与海洋相关联的体育活动。要实现体育运动和绿地景观的有机融合。在突出“体育”的同时,要建造出美丽生态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让市民在开展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呼吸新鲜空气,欣赏优美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体育公园建设要坚持便民利民。这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体育公园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便民利民,才能彰显体育公园建设的价值追求,进而吸引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否则,就会影响体育公园的有效使用,降低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便民利民的体育公园建设,首先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规划建设能力。因此,要根据各地空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以及体育公园功能定位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选址规划。不能把体育公园建设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否则,公园设施再完备、多元,也不能为市民所享用。当然,也不能只考虑交通便利或人口集中等单一因素,而忽略诸如自然生态等因素。应在做好选址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区布局和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科学设计营造各类设施。合理划分不同运动空间和面积,保持运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比如,能够同时开展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避免出现“广场舞与篮球场地激烈争抢”的现象。必要的卫生医疗、公共饮水、餐饮等配套设施,也是便民利民的应有之义。因此,要运用精细化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统筹布局公共厕所、紧急医疗救助、水源供应等要素。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性事业。近年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当下,体育公园建设要牢牢抓住“体育特色”和“便民利民”两大重点,努力建设成人们乐于参与、健康生活、安全美丽的公共家园,为健康中国筑就牢固基石、增添新鲜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梁 剑)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