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双碳”目标将赋能一切生产要素,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制造业将由此迎来新的空间升维。
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双碳”目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必将开辟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未来40年达成我国碳中和目标需要投资百万亿元规模。实现“双碳”目标本质是要从高碳到低碳乃至到近零碳排放的转变,低碳产业、技术和产品均有着巨大的机遇。在业界专家看来,这些机遇不仅来自能源清洁化、交通电动化、建筑绿色化、碳移除技术等,最重要的是工业绿色低碳化带来的机遇。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不变。为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必然要求降低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水泥等传统行业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相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高端装备等的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绿色低碳的新兴高端制造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能源领域,近年来我国光伏制造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成本下降了近90%,而电池转换效率已突破25%。我国的光伏制造技术已领先全球,并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交通领域,我国不仅高铁运营里程、高铁技术领先全球,而且如既能“发车”又能“发电”的地铁车库、“加电”像“加油”一样方便的“低碳汽车”、能“吃”二氧化碳不“吐”二氧化碳的巨轮等未来交通技术都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中……随着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成果转化,未来“双碳”目标还将催生百万亿数量级的绿色产业和市场。
事实上,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虽然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在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目前也占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制造业节能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中国各地正在蓬勃兴起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无疑将成为实现低碳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邵立国所言,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在产业链上紧密协同、在管理上集约高效,可以有效推动低碳的发展。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由于拥有众多的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能够为低碳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空间,在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推广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也就是说,中国各地正在构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拓扑结构,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双碳”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当下距离碳达峰仅有不到十年时间,而发达国家的自然达峰过程一般在40年到70年,其方式不仅包括大规模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还包含将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的“三高”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中国承诺的“双碳”目标不但意味着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而且是用全球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用能大国和产业工人大国,我国无法效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双碳”之路,必须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创新,广泛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碳”目标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宣言,那就是真正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业界资深专家罗清启看来,真正的“后工业时代”是知识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完全社会化,知识生产与工业生产是相伴随的。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工业在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方面已经拥有强大优势。世界级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分销能力、消费能力,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道路的内因。更为重要的是,如今中国率先建成的5G通信网络将使人与物被最快的物理速度脱域,而人与物的数字形态被新的通信系统完全脱域之后,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方式几乎不再受到限制,全社会都将被完全推入到一个大规模的创新时代。
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既是巨大的经济存量的重新组织,也是巨大经济增量的重新组织,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经济地基的维度展开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它所能释放的经济当量也许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