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小瞧了“照骗”之害

2021年10月19日 06:30   来源:广州日报   胡俊

  近日,有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笔记,称观看者实地探访后产生较大落差。对此,小红书发文致歉,称存在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且社区内“避坑”类的笔记展示不足。

  这是一次由虚假信息引发的信任危机。据媒体报道,国庆期间,90后、00后成为出游主力。当这些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跟着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旅游博主的推荐,来到被种草的“远方”时,却发现一切不过是滤镜下的产物:所谓“少女心的粉红色沙滩”,其实是土褐色的土地、到处是粗糙沙砾;所谓“拍照胜地”,其实是一面墙,只是用壁纸营造出3D视觉效果……正是因为有“照骗”经历的人太多了,“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这一话题还被送上热搜,甚至有网友表示,“再也不相信小红书了”。

  “照骗”之害不容小觑。“照骗”的存在,绝非美化过度如此简单,实际上再次将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摆上台面,足以让所有平台警醒。如今,各大平台上的种草帖、体验帖、试用笔记和使用评价等,已然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参考。然而,“假种草”“假好评”等虚假信息的误导、欺骗,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众平台须明白,唯有花大力气“打假”,营造诚信至上的平台生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谋求长足发展。

  小红书提出用“多元”来对抗“照骗”,如在搜索某个关键词时,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进行更多展示;同时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这显然是在帮消费者进行“交叉印证”,尽可能避免踩坑。而从长远来看,平台要将“打假”进行到底,关键还在于信用体系的建设,将帖子、评论等信息的真实度与发布者的信用评级挂钩,这样,注水者、造假者才能无立足之地。另外,“打假”也不仅仅是平台之责,还需形成多方合力。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仍需不断完善,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有关造假行为的监管及惩处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亦要与监管部门、平台同向而行,共同营造去伪存真的互联网生态。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小瞧了“照骗”之害

2021-10-19 06:30 来源:广州日报 胡俊

  近日,有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笔记,称观看者实地探访后产生较大落差。对此,小红书发文致歉,称存在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且社区内“避坑”类的笔记展示不足。

  这是一次由虚假信息引发的信任危机。据媒体报道,国庆期间,90后、00后成为出游主力。当这些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跟着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旅游博主的推荐,来到被种草的“远方”时,却发现一切不过是滤镜下的产物:所谓“少女心的粉红色沙滩”,其实是土褐色的土地、到处是粗糙沙砾;所谓“拍照胜地”,其实是一面墙,只是用壁纸营造出3D视觉效果……正是因为有“照骗”经历的人太多了,“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这一话题还被送上热搜,甚至有网友表示,“再也不相信小红书了”。

  “照骗”之害不容小觑。“照骗”的存在,绝非美化过度如此简单,实际上再次将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摆上台面,足以让所有平台警醒。如今,各大平台上的种草帖、体验帖、试用笔记和使用评价等,已然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参考。然而,“假种草”“假好评”等虚假信息的误导、欺骗,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众平台须明白,唯有花大力气“打假”,营造诚信至上的平台生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谋求长足发展。

  小红书提出用“多元”来对抗“照骗”,如在搜索某个关键词时,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进行更多展示;同时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这显然是在帮消费者进行“交叉印证”,尽可能避免踩坑。而从长远来看,平台要将“打假”进行到底,关键还在于信用体系的建设,将帖子、评论等信息的真实度与发布者的信用评级挂钩,这样,注水者、造假者才能无立足之地。另外,“打假”也不仅仅是平台之责,还需形成多方合力。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仍需不断完善,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有关造假行为的监管及惩处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亦要与监管部门、平台同向而行,共同营造去伪存真的互联网生态。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