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补税600多万元 以案促改加快现代征税体系建设

2021年10月14日 09:29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近日,“郑州追征一网红600多万元税款”登上微博热搜后,不少网友表示刷新了对网红挣钱的认知,备受震撼。郑州金水区税务局日前运用大数据,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提取数据,追征一名网红662.44万元税款收入国库,其中滞纳金为27.78万元。截至目前,这名纳税人分15笔结清了这笔税款。多位财税专家据此分析,该案例尚在侦查中,就已被税务总局公开,表明针对网红明星税收检查已进入实质性阶段。(10月12日郑州晚报)

  “网红补税600多万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妈耶,他得挣多少钱!”,网友脱口而出的一句感慨,丝毫不掩饰羡慕嫉妒恨。作为本轮“网红追税”专项行动的第一例,税务部门逮到的这条鱼足够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较于本案涉及的巨额税款,其具体的涉案情形——比如逃税漏税的方式方法等,无疑更值得关注和剖析。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以往的税制设计,对于网红经济这一新兴业态“多有不适”。近些年来,网红经济从无到有、狂飙突进,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口也是爆炸式增长。其业务形态、盈利模式、交易来往、经济关系的“创新性”和复杂性,给税收监督、税收征收构成了不少的考验。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征税体系的进化,并没有跟上市场变革的步伐。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不少网红浑水摸鱼,利用制度滞后期疯狂避税套利,大发不义之财。

  在一定程度上,网红逃税漏税之泛滥成灾,比明星艺人更甚。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明星艺人创收,一般都要过手经纪公司这一核心节点,并且传统的演艺活动脉络较为清晰,这客观上给税务部门抓住主要矛盾、顺藤摸瓜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与之相较,网红“创收”则更加多元、更加隐蔽、更加细碎分散,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模糊化的经济业态,税务监管触角若是无法由表及里充分渗透和抵达,那么一时间难免会心中没底、手足无措。

  所幸时至今日,这一局面,正发生积极变化。在郑州这起案例中,税务部门宣称是“运用大数据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提取数据”发现线索,其传递的潜台词不言自明——那就是面对新出现的网红经济,我们的税务部门拿出了办法。以新技术工具为支撑的现代征税体系、征税能力建设,足可捍卫税法权威。

  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对存在涉税风险的明星艺人、网络主播进行一对一风险提示和督促整改,对2021年年底前能够主动报告并及时纠正涉税问题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郑州网红补税600多万元”,以案立威、以案释法、以案促改,那些潜藏的逃税网红们,切不可再心怀侥幸。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网红补税600多万元 以案促改加快现代征税体系建设

2021-10-14 09:29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近日,“郑州追征一网红600多万元税款”登上微博热搜后,不少网友表示刷新了对网红挣钱的认知,备受震撼。郑州金水区税务局日前运用大数据,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提取数据,追征一名网红662.44万元税款收入国库,其中滞纳金为27.78万元。截至目前,这名纳税人分15笔结清了这笔税款。多位财税专家据此分析,该案例尚在侦查中,就已被税务总局公开,表明针对网红明星税收检查已进入实质性阶段。(10月12日郑州晚报)

  “网红补税600多万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妈耶,他得挣多少钱!”,网友脱口而出的一句感慨,丝毫不掩饰羡慕嫉妒恨。作为本轮“网红追税”专项行动的第一例,税务部门逮到的这条鱼足够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较于本案涉及的巨额税款,其具体的涉案情形——比如逃税漏税的方式方法等,无疑更值得关注和剖析。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以往的税制设计,对于网红经济这一新兴业态“多有不适”。近些年来,网红经济从无到有、狂飙突进,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口也是爆炸式增长。其业务形态、盈利模式、交易来往、经济关系的“创新性”和复杂性,给税收监督、税收征收构成了不少的考验。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征税体系的进化,并没有跟上市场变革的步伐。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不少网红浑水摸鱼,利用制度滞后期疯狂避税套利,大发不义之财。

  在一定程度上,网红逃税漏税之泛滥成灾,比明星艺人更甚。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明星艺人创收,一般都要过手经纪公司这一核心节点,并且传统的演艺活动脉络较为清晰,这客观上给税务部门抓住主要矛盾、顺藤摸瓜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与之相较,网红“创收”则更加多元、更加隐蔽、更加细碎分散,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模糊化的经济业态,税务监管触角若是无法由表及里充分渗透和抵达,那么一时间难免会心中没底、手足无措。

  所幸时至今日,这一局面,正发生积极变化。在郑州这起案例中,税务部门宣称是“运用大数据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提取数据”发现线索,其传递的潜台词不言自明——那就是面对新出现的网红经济,我们的税务部门拿出了办法。以新技术工具为支撑的现代征税体系、征税能力建设,足可捍卫税法权威。

  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对存在涉税风险的明星艺人、网络主播进行一对一风险提示和督促整改,对2021年年底前能够主动报告并及时纠正涉税问题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郑州网红补税600多万元”,以案立威、以案释法、以案促改,那些潜藏的逃税网红们,切不可再心怀侥幸。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