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方便之门绝不是偷窥之门

2021年10月13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监管部门要提高技术水平,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应依法加强监管,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直怀疑被APP偷窥的消费者似乎找到了证据——近日,有网友利用苹果iOS15的“记录APP活动”功能,发现美团APP连续24小时对其定位,每5分钟一次。该网友忍不住问:“太恐怖了,这是要干什么?”

  拥有12亿用户的微信同样被发现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此外,还有多名用户通过“记录APP活动”功能,发现淘宝、QQ、微博、搜狗输入法等都在后台对用户反复定位或读取相册。

  对此,微信回应称这是系统在相册发生内容更新时通知微信,提醒微信提前做准备,这明显是变相承认读取信息属实,只不过初衷是“方便用户”。美团“工程师”回应重点落在该款读取软件系境外人员研发,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但并未否认真实性,只是强调大部分主流APP都会被检测出此类情况,自己不是唯一的“出头鸟”。

  一段时间以来,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已不是新闻,主管部门曾多次通报相关案例。有些企业涉嫌打着“方便用户”的旗号,凭借技术优势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找不到真凭实据。这次引起轩然大波,一是因为主流应用涉及众多,且读取太过高频;二是普通消费者终于有了看得懂的工具,技术抓住了技术的小尾巴,用户这才发现APP居然对自己爱得如此“深沉”:美团每5分钟定位一次用户,操心的老父亲惦记晚归的女儿也不过如此;微信在后台多次悄悄读取用户相册,让总想翻看孩子日记的老母亲羡慕不已。可是,父母关心孩子是血脉亲情,且不会随意越过子女隐私的边界。

  难道APP背后的企业比亲爹亲妈更关心用户?显然不可能。那就得追问,APP24小时定位用户意欲何为?谁来监管?消费者如何维权?

  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一种内卷,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不考虑用户成本随时唤起随时收集。收集的信息越多,用户画像就越精准,能开展的经营活动就更多,获利更丰厚。还有一小部分企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利用现成的集成服务开发APP,其中内嵌了信息收集功能,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当然,根本原因是此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户信息收集行为,企业越界不犯法,很少受惩罚,缺少整改的意识和动力。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即使有用户授权“始终允许”APP收集信息,但用户不可能时刻看照片,也不会一直点外卖,并不需要APP随时待命,APP要求的“始终允许”实际上违背了上述“最小”原则。

  对于部分顶风作案的APP,监管部门应要求企业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将此次曝光作为一次普法、执法的契机。同时,监管部门还要提高技术水平,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平台也应当负起主体责任,帮助用户和监管部门发现违规操作。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方便之门绝不是偷窥之门

2021-10-13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监管部门要提高技术水平,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应依法加强监管,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直怀疑被APP偷窥的消费者似乎找到了证据——近日,有网友利用苹果iOS15的“记录APP活动”功能,发现美团APP连续24小时对其定位,每5分钟一次。该网友忍不住问:“太恐怖了,这是要干什么?”

  拥有12亿用户的微信同样被发现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此外,还有多名用户通过“记录APP活动”功能,发现淘宝、QQ、微博、搜狗输入法等都在后台对用户反复定位或读取相册。

  对此,微信回应称这是系统在相册发生内容更新时通知微信,提醒微信提前做准备,这明显是变相承认读取信息属实,只不过初衷是“方便用户”。美团“工程师”回应重点落在该款读取软件系境外人员研发,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但并未否认真实性,只是强调大部分主流APP都会被检测出此类情况,自己不是唯一的“出头鸟”。

  一段时间以来,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已不是新闻,主管部门曾多次通报相关案例。有些企业涉嫌打着“方便用户”的旗号,凭借技术优势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找不到真凭实据。这次引起轩然大波,一是因为主流应用涉及众多,且读取太过高频;二是普通消费者终于有了看得懂的工具,技术抓住了技术的小尾巴,用户这才发现APP居然对自己爱得如此“深沉”:美团每5分钟定位一次用户,操心的老父亲惦记晚归的女儿也不过如此;微信在后台多次悄悄读取用户相册,让总想翻看孩子日记的老母亲羡慕不已。可是,父母关心孩子是血脉亲情,且不会随意越过子女隐私的边界。

  难道APP背后的企业比亲爹亲妈更关心用户?显然不可能。那就得追问,APP24小时定位用户意欲何为?谁来监管?消费者如何维权?

  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一种内卷,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不考虑用户成本随时唤起随时收集。收集的信息越多,用户画像就越精准,能开展的经营活动就更多,获利更丰厚。还有一小部分企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利用现成的集成服务开发APP,其中内嵌了信息收集功能,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当然,根本原因是此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户信息收集行为,企业越界不犯法,很少受惩罚,缺少整改的意识和动力。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即使有用户授权“始终允许”APP收集信息,但用户不可能时刻看照片,也不会一直点外卖,并不需要APP随时待命,APP要求的“始终允许”实际上违背了上述“最小”原则。

  对于部分顶风作案的APP,监管部门应要求企业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将此次曝光作为一次普法、执法的契机。同时,监管部门还要提高技术水平,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平台也应当负起主体责任,帮助用户和监管部门发现违规操作。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