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App以服务之名偷窥

2021年10月13日 06:40   来源:广州日报   李冀

  日前,有博主爆料,有不少App都存在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索取用户定位信息等问题。

  面对用户的“隐私质疑”,腾讯、美团等几乎所有的此类公司均回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进行信息采集”。苹果iOS15系统,也借“优化用户体验”之名,会不断地将信息变化反馈给App。当用户选择了开启权限,又没有关闭该App,苹果系统会认为,用户可能随时会使用App提供的服务。他们的设计逻辑是“用户可能随时要用你的服务了,你们做好准备。”安卓系统也是一样,用户信息被不断采集。

  近年来,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突出。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用户通过App,在网络中留下了消费记录、移动轨迹等各类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能完整地还原一个人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这让个人隐私具有数据价值和商业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App几乎都在最大限度地采集全口径信息,也包括精准的位置信息。

  显然,保护个人隐私防止App“偷窥”需要用户提高警惕、强化自我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今年元旦生效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实施可能破坏他人隐私和隐私权的行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是人格权编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法”也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无论是有偿出售,还是无偿分享,无论是用来牟利,还是为了猎奇,都是明令禁止的。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此有明确界定。7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召开重点互联网企业贯彻落实“数据安全法”座谈会。阿里、腾讯、美团、小米等12家企业近40人参会。这是政府加强监管之举。

  有法可依更应有法必依。企业应肩负起责任,杜绝利用技术认知差异欺负用户,显性及隐性地违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企业应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益,更有责任保护用户权益。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用技术的方式“偷窥”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则背弃了社会责任。

  对用户个体而言,无论因为何种目的,被采集个人信息的终归在感受上不会很舒适,但又似乎无处逃避,只是希望它被严格限制。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全社会一道发力、共同答题,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让数据采集增进公众福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警惕App以服务之名偷窥

2021-10-13 06:40 来源:广州日报 李冀

  日前,有博主爆料,有不少App都存在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索取用户定位信息等问题。

  面对用户的“隐私质疑”,腾讯、美团等几乎所有的此类公司均回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进行信息采集”。苹果iOS15系统,也借“优化用户体验”之名,会不断地将信息变化反馈给App。当用户选择了开启权限,又没有关闭该App,苹果系统会认为,用户可能随时会使用App提供的服务。他们的设计逻辑是“用户可能随时要用你的服务了,你们做好准备。”安卓系统也是一样,用户信息被不断采集。

  近年来,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突出。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用户通过App,在网络中留下了消费记录、移动轨迹等各类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能完整地还原一个人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这让个人隐私具有数据价值和商业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App几乎都在最大限度地采集全口径信息,也包括精准的位置信息。

  显然,保护个人隐私防止App“偷窥”需要用户提高警惕、强化自我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今年元旦生效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实施可能破坏他人隐私和隐私权的行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是人格权编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法”也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无论是有偿出售,还是无偿分享,无论是用来牟利,还是为了猎奇,都是明令禁止的。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此有明确界定。7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召开重点互联网企业贯彻落实“数据安全法”座谈会。阿里、腾讯、美团、小米等12家企业近40人参会。这是政府加强监管之举。

  有法可依更应有法必依。企业应肩负起责任,杜绝利用技术认知差异欺负用户,显性及隐性地违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企业应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益,更有责任保护用户权益。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用技术的方式“偷窥”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则背弃了社会责任。

  对用户个体而言,无论因为何种目的,被采集个人信息的终归在感受上不会很舒适,但又似乎无处逃避,只是希望它被严格限制。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全社会一道发力、共同答题,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让数据采集增进公众福祉。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