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请网红景点少些“照骗”

2021年10月12日 07:04   来源:南方日报   杨悦

  刚刚过去的“国庆摄影大赛”,让人见识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小镰仓”“小奈良”“小京都”等网红景点,批量炮制的网红景点“照骗”让人感叹:褪下特殊加工的滤镜后,还有多少能看的?

  今春以来,云南澄江抚仙湖畔的“粉红沙滩”爆火,粉色沙滩和碧蓝湖水的航拍照吸引不少游客千里奔赴。拿掉滤掉,回归现实,沙滩并非粉红色,餐馆、洗手间等配套设施也不完善,网红沙滩“粉红泡泡”瞬间就被戳破了。至于网红景点“照骗”可以名不副实到什么程度,或许可以看看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的湖南郴州“天空之境”——“摆个镜子就是‘天空之境’”。

  选择什么渠道和标准规划旅程,体现的是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差异,并无高下对错之分。然而,一张网红景点照片,修饰到什么程度,可以将其称之为“照骗”,似乎很难有定论,考验着网友的甄别力。社交媒体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不少人会根据国家评定的旅游景区等级,选择5A级景区出行。而网红景点诞生伊始就离不开各种“种草”渠道、音视频编辑技术、“保姆级攻略”,追求与众不同的小众旅行,满足游客求新、求异心理。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选择“人从众”的5A级景区,反而热衷于虚实难分的网红景点。

  一个明显的悖论是,既是网红景点,何以“小众”?从我们被“安利”网红景点开始,能够被引流、被推荐、被查到的景点已经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境”了。网红景点“保姆级攻略”喂养下,不仅拍照机位、后期修图参数,连住的酒店、出行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出现雷同,何谈独特的个性体验?更隐蔽的一点是,我们被精美的网红景点音视频吸引,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好看”展开,模仿、复刻出类似音视频,再分享至社交平台作为社交货币和谈资,即为大功告成。当能否拍出好看的音视频成为游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独一无二的风景、景点的文化底蕴、当地的风俗习惯就会被遮蔽,逃离千篇一律的空间也被压缩。

  比较之下,很多名人故居景点视觉效果并不惊艳,“出片率”不高,基于景点其他维度的内涵底蕴,其“素颜照”也能吸引大量游客。一些离开滤镜就“见光死”的网红景点,实则乏善可陈。裹着厚厚滤镜的网红景点“照骗”之所以能风靡网络,一方面是因为开发商的宣传营销行为,另一方面是发布者“唯流量”思维在作祟。不乏有人发现网红景点名不副实,但不甘心白来一趟,依然按照教程发布图片,在他人羡慕的目光中获得满足作为心理补偿,要别人如何叫醒?

  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若网红景点“出片率”成为压倒一切的考量,所有景点沦为背景板,旅行变成程序化的流程,也就失去了其原有乐趣。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请网红景点少些“照骗”

2021-10-12 07:04 来源:南方日报 杨悦

  刚刚过去的“国庆摄影大赛”,让人见识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小镰仓”“小奈良”“小京都”等网红景点,批量炮制的网红景点“照骗”让人感叹:褪下特殊加工的滤镜后,还有多少能看的?

  今春以来,云南澄江抚仙湖畔的“粉红沙滩”爆火,粉色沙滩和碧蓝湖水的航拍照吸引不少游客千里奔赴。拿掉滤掉,回归现实,沙滩并非粉红色,餐馆、洗手间等配套设施也不完善,网红沙滩“粉红泡泡”瞬间就被戳破了。至于网红景点“照骗”可以名不副实到什么程度,或许可以看看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的湖南郴州“天空之境”——“摆个镜子就是‘天空之境’”。

  选择什么渠道和标准规划旅程,体现的是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差异,并无高下对错之分。然而,一张网红景点照片,修饰到什么程度,可以将其称之为“照骗”,似乎很难有定论,考验着网友的甄别力。社交媒体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不少人会根据国家评定的旅游景区等级,选择5A级景区出行。而网红景点诞生伊始就离不开各种“种草”渠道、音视频编辑技术、“保姆级攻略”,追求与众不同的小众旅行,满足游客求新、求异心理。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选择“人从众”的5A级景区,反而热衷于虚实难分的网红景点。

  一个明显的悖论是,既是网红景点,何以“小众”?从我们被“安利”网红景点开始,能够被引流、被推荐、被查到的景点已经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境”了。网红景点“保姆级攻略”喂养下,不仅拍照机位、后期修图参数,连住的酒店、出行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出现雷同,何谈独特的个性体验?更隐蔽的一点是,我们被精美的网红景点音视频吸引,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好看”展开,模仿、复刻出类似音视频,再分享至社交平台作为社交货币和谈资,即为大功告成。当能否拍出好看的音视频成为游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独一无二的风景、景点的文化底蕴、当地的风俗习惯就会被遮蔽,逃离千篇一律的空间也被压缩。

  比较之下,很多名人故居景点视觉效果并不惊艳,“出片率”不高,基于景点其他维度的内涵底蕴,其“素颜照”也能吸引大量游客。一些离开滤镜就“见光死”的网红景点,实则乏善可陈。裹着厚厚滤镜的网红景点“照骗”之所以能风靡网络,一方面是因为开发商的宣传营销行为,另一方面是发布者“唯流量”思维在作祟。不乏有人发现网红景点名不副实,但不甘心白来一趟,依然按照教程发布图片,在他人羡慕的目光中获得满足作为心理补偿,要别人如何叫醒?

  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若网红景点“出片率”成为压倒一切的考量,所有景点沦为背景板,旅行变成程序化的流程,也就失去了其原有乐趣。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