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靠“照骗”走红的景点,注定走不长远

2021年10月08日 07:36   来源:钱江晚报   评论员 项向荣

  国庆长假期间,很多人玩得很嗨,但也有一些人在微博、朋友圈怨声载道:“永远别相信网红打卡景点!”有人说,自己“踩了一天雷”;有人说,千里迢迢奔赴某网红景点,结果发现“货不对板”。比如,一个号称“糖果小镇”的沈阳集装箱小镇,其实压根没有糖果的氛围;热传的云南澄江一处“粉红沙滩”,其实不仅颜色不对,连所谓的沙都是粗粝石块和厚实泥土……而这一切皆拜“照骗党”的滤镜之功。

  旅游的目的,自然是通过欣赏别处的风景以获得美的享受。但是,这几年有不少“网红景点”靠虚假宣传,发布不符合实际的唯美图片,吸引游客来消费。

  大多的“照骗”,是某些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高额回报。他们以为,只要能把游客“骗过来”,宰一个是一个,宰一次算一次,反正眼前的利益有了,管它什么长远打算?有人统计过,中国竟有43个“小圣托里尼”、102个“小京都”、52个“小瑞士”、40个“小奈良”,无怪乎网友调侃:“全世界有62个镰仓,61个在中国。”

  “网红景点”表里不一,其背后的夸大宣传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了游客和其他景区的合法权益。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基础上的,是需要有真正内涵的。靠不实宣传注定只能红一时,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游客来到这种粗制滥造、毫无内涵的“照骗”景点,来前的希望有多大,到后的失望就有多大,不仅会马上转身永不再来,还会搭上对当地的负面评价。

  靠夸大宣传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不仅会很快过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美誉度,让那些诚实经营的优秀景点成为牺牲品,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对整个旅游消费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需要引起各地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需要有所作为。靠滤镜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应该成为各地旅游业的公敌。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靠“照骗”走红的景点,注定走不长远

2021-10-08 07:36 来源:钱江晚报 评论员 项向荣

  国庆长假期间,很多人玩得很嗨,但也有一些人在微博、朋友圈怨声载道:“永远别相信网红打卡景点!”有人说,自己“踩了一天雷”;有人说,千里迢迢奔赴某网红景点,结果发现“货不对板”。比如,一个号称“糖果小镇”的沈阳集装箱小镇,其实压根没有糖果的氛围;热传的云南澄江一处“粉红沙滩”,其实不仅颜色不对,连所谓的沙都是粗粝石块和厚实泥土……而这一切皆拜“照骗党”的滤镜之功。

  旅游的目的,自然是通过欣赏别处的风景以获得美的享受。但是,这几年有不少“网红景点”靠虚假宣传,发布不符合实际的唯美图片,吸引游客来消费。

  大多的“照骗”,是某些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高额回报。他们以为,只要能把游客“骗过来”,宰一个是一个,宰一次算一次,反正眼前的利益有了,管它什么长远打算?有人统计过,中国竟有43个“小圣托里尼”、102个“小京都”、52个“小瑞士”、40个“小奈良”,无怪乎网友调侃:“全世界有62个镰仓,61个在中国。”

  “网红景点”表里不一,其背后的夸大宣传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了游客和其他景区的合法权益。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基础上的,是需要有真正内涵的。靠不实宣传注定只能红一时,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游客来到这种粗制滥造、毫无内涵的“照骗”景点,来前的希望有多大,到后的失望就有多大,不仅会马上转身永不再来,还会搭上对当地的负面评价。

  靠夸大宣传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不仅会很快过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美誉度,让那些诚实经营的优秀景点成为牺牲品,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对整个旅游消费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需要引起各地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需要有所作为。靠滤镜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应该成为各地旅游业的公敌。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