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同庆丰收,展现“三农”稳健力量

2021年09月23日 06:42   来源:人民日报   朱隽

  作为农民自己的节日,丰收节既是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鲜活注脚

  在金秋时节欢庆丰收、礼赞丰收,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喜看稻菽千重浪”,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各地纷纷开展活动,致敬农民、礼赞丰收:进行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举办稻田趣味丰收运动会,围绕乡村振兴征集短视频,组织农民乘飞机空中看秋收盛景……类型多样,载体丰富,传递着节日的喜庆与劳动的快乐。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广大农民祝贺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亲切关怀。作为农民自己的节日,丰收节既是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鲜活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载欣载奔,共庆丰年,丰收节是欢庆丰收的时刻。从粮食生产来看,全年的粮食分三季,夏粮、早稻和秋粮。今年的夏粮、早稻丰收均已到手。目前,秋粮丰收的基本面较好。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秋粮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当前,全国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其中东北地区玉米、水稻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增产趋势明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连年丰收,饭碗端得更牢,农业根基更稳,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就更有底气。

  强农富农,为农惠农,丰收节是喜迎增收的时刻。回溯历史,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三农”也将继续展现“基本盘”的稳健力量。喜迎又一次的丰收,我们不仅要向千千万万的农民致敬,赓续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更要铭记他们的贡献,真心支持农村,真情帮助农民,带动乡村产业,促进城乡消费,让广大农民丰收又增收,让农民的节日惠农民、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丰收节是个年轻的节日,但已经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这几年来,大江南北,各地乡村,广大农民参与更广、基层覆盖面更大,节庆内容更丰富、表现方式更多样。一场场地方特色浓郁的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华农耕文明的丰富灿烂、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为金色的秋日增添了更加亮丽的色彩。沉浸在这样的喜庆时刻,我们不仅可以一起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共同感受农业农村的变化,更能够体会到中华农耕文明传承的无限活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

  前不久,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正式启动,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令人眼前一亮。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全国人民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金秋时节欢庆丰收、礼赞丰收,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我们必将进一步汇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同庆丰收,展现“三农”稳健力量

2021-09-23 06:42 来源:人民日报 朱隽

  作为农民自己的节日,丰收节既是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鲜活注脚

  在金秋时节欢庆丰收、礼赞丰收,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喜看稻菽千重浪”,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各地纷纷开展活动,致敬农民、礼赞丰收:进行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举办稻田趣味丰收运动会,围绕乡村振兴征集短视频,组织农民乘飞机空中看秋收盛景……类型多样,载体丰富,传递着节日的喜庆与劳动的快乐。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广大农民祝贺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亲切关怀。作为农民自己的节日,丰收节既是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鲜活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载欣载奔,共庆丰年,丰收节是欢庆丰收的时刻。从粮食生产来看,全年的粮食分三季,夏粮、早稻和秋粮。今年的夏粮、早稻丰收均已到手。目前,秋粮丰收的基本面较好。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秋粮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当前,全国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其中东北地区玉米、水稻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增产趋势明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连年丰收,饭碗端得更牢,农业根基更稳,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就更有底气。

  强农富农,为农惠农,丰收节是喜迎增收的时刻。回溯历史,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三农”也将继续展现“基本盘”的稳健力量。喜迎又一次的丰收,我们不仅要向千千万万的农民致敬,赓续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更要铭记他们的贡献,真心支持农村,真情帮助农民,带动乡村产业,促进城乡消费,让广大农民丰收又增收,让农民的节日惠农民、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丰收节是个年轻的节日,但已经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这几年来,大江南北,各地乡村,广大农民参与更广、基层覆盖面更大,节庆内容更丰富、表现方式更多样。一场场地方特色浓郁的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华农耕文明的丰富灿烂、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为金色的秋日增添了更加亮丽的色彩。沉浸在这样的喜庆时刻,我们不仅可以一起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共同感受农业农村的变化,更能够体会到中华农耕文明传承的无限活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

  前不久,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正式启动,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令人眼前一亮。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全国人民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金秋时节欢庆丰收、礼赞丰收,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我们必将进一步汇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