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符号消费背后的误区

2021年09月22日 13:10   来源:东方网   杨朝清

  所谓“炒鞋”就是把潮鞋购入后囤积,等到价格上涨时再卖出。一些爆款运动鞋,一转手就能卖高价。不仅是国际品牌,一些国内品牌的鞋也被热“炒”。一款参考发售价仅1499元的明星同款篮球鞋,价格已被“炒”到48889元。另一款原价899元的篮球鞋,目前的价格为5999—6999元,而且断码严重,大部分号码显示无货。(9月21日《工人日报》)

  消费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符号属性,具有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一些青少年受到篮球文化、追星文化等亚文化影响,追捧一些小众、新潮的运动鞋。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这些球鞋奇货可居;在利益的驱动下,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被不断刺激,“炒鞋”的人越来越多。

  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为了塑造一个体面、光鲜的“镜中我”,有的人不吝成本,愿意花数倍的高价购买潮鞋。在一些年轻人看来,穿上别人买不起、买不到的潮鞋,不仅能够彰显自己的生活品位和文化格调,也能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阶层地位。人们利用消费上的差异,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精神诉求。

  “炒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根源于供求关系失衡。某一款鞋深受市场欢迎,厂商为何不扩大生产、增加供给?说到底,企业也有自己的权衡和算计,某些款式鞋类的“饥饿营销”和限量销售,有助于提升企业美誉度和品牌溢价。在供给有限的背景下,“卖一双少一双”的鞋子就具有了稀缺属性,就成为不少人争抢的对象,“炒鞋”的温度也就越来越高。

  面对暴利的诱惑,一些人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地涌入,都想分享“炒鞋”的一杯羹。不论是“空手套白狼”,还是“击鼓传花”,抑或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编织骗局,在人与人、人与资本的博弈中,固然有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大多数人“炒家”深陷欲望的泥沼,难以全身而退。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对“炒鞋”乱相进行治理,除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纠偏,也需要对青少年的消费文化进行教育和引导。讲究时尚也要有所节制,追求符号消费也要有度,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律自制;如果为了潮鞋不顾一切,终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当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当“潮鞋”没有那么奇货可居,“炒鞋”自然也就没有那么火爆。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年轻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认同,表面上的锦衣和“潮鞋”固然能够在一定上迎合“以貌取人”的社会心态,却并非根本。能力、实力、品质品行,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行稳致远的核心要素。符号消费固然能够带来一时的虚荣,却不能带来真正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当年轻人的“意义之网”得到重塑与更新,“炒鞋”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炒鞋”:符号消费背后的误区

2021-09-22 13:10 来源:东方网 杨朝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