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惩治财经“黑嘴”要对症下药

2021年09月13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家网信办日前发布消息显示,自启动相关平台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以来,已处置违规“自媒体”账号2929个,清理有害信息47153条,相关专项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设清朗网络空间见到成效,彰显出监管层对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决心,对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财富管理市场是资金场,更是信息场,信息披露的及时、全面、真实是市场各项功能发挥的重要前提。而财经“黑嘴”的存在恰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正常规律,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引发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等乱象,所以一直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财经“黑嘴”主要有两类:一是未取得相关理财咨询资质,诈骗他人财物,或以伪劣产品和服务坑害投资者;二是已经取得相关财经领域从业资质,但涉嫌违法、违规、违背职业道德进行理财相关的预测或推销所谓“财商课”,把本该用在正道的专业知识用来行骗。如今,在一系列新媒体工具助力下,财经“黑嘴”传播更广、速度更快、影响更恶劣。比如,少数财经“自媒体”大号已经出现所谓的“产业化”“产品化”特征。再如,部分财经“自媒体”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制作所谓的手机炒股软件,“一对一”向粉丝私信售卖,带有极大隐蔽性和欺骗性,危害也更大。

  针对这些财经“黑嘴”的新特点,整治手段必须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加强证券、银行、新闻媒体等相关领域监管部门的协调,发挥多方合力,强化财富管理市场的信息管理,斩断财经“黑嘴”的所谓产业链条,严格相关商业广告、手机软件、泛金融服务或产品的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制度。

  另一方面,在受害人的民事救济问题上,由于多数财富管理市场实行“风险自负”原则,投资观点大多被认为是建议,诉讼时,“黑嘴”的行为与受害人投资损失间的因果关系很难举证证明。因此,关于财经“黑嘴”的惩治目前大多采用行政处罚方式,选择民事赔偿与刑罚制裁的案例不多。针对这些问题,应在立法层面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打击“黑嘴”的威慑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还要提高风险意识,增加专业知识,不要轻信财富神话,避免掉入“黑嘴”们设下的陷阱。(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惩治财经“黑嘴”要对症下药

2021-09-13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家网信办日前发布消息显示,自启动相关平台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以来,已处置违规“自媒体”账号2929个,清理有害信息47153条,相关专项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设清朗网络空间见到成效,彰显出监管层对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决心,对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财富管理市场是资金场,更是信息场,信息披露的及时、全面、真实是市场各项功能发挥的重要前提。而财经“黑嘴”的存在恰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正常规律,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引发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等乱象,所以一直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财经“黑嘴”主要有两类:一是未取得相关理财咨询资质,诈骗他人财物,或以伪劣产品和服务坑害投资者;二是已经取得相关财经领域从业资质,但涉嫌违法、违规、违背职业道德进行理财相关的预测或推销所谓“财商课”,把本该用在正道的专业知识用来行骗。如今,在一系列新媒体工具助力下,财经“黑嘴”传播更广、速度更快、影响更恶劣。比如,少数财经“自媒体”大号已经出现所谓的“产业化”“产品化”特征。再如,部分财经“自媒体”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制作所谓的手机炒股软件,“一对一”向粉丝私信售卖,带有极大隐蔽性和欺骗性,危害也更大。

  针对这些财经“黑嘴”的新特点,整治手段必须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加强证券、银行、新闻媒体等相关领域监管部门的协调,发挥多方合力,强化财富管理市场的信息管理,斩断财经“黑嘴”的所谓产业链条,严格相关商业广告、手机软件、泛金融服务或产品的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制度。

  另一方面,在受害人的民事救济问题上,由于多数财富管理市场实行“风险自负”原则,投资观点大多被认为是建议,诉讼时,“黑嘴”的行为与受害人投资损失间的因果关系很难举证证明。因此,关于财经“黑嘴”的惩治目前大多采用行政处罚方式,选择民事赔偿与刑罚制裁的案例不多。针对这些问题,应在立法层面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打击“黑嘴”的威慑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还要提高风险意识,增加专业知识,不要轻信财富神话,避免掉入“黑嘴”们设下的陷阱。(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琳)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