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许维鸿:索罗斯露出了狐狸尾巴

2021年09月09日 08:28   来源:环球时报   许维鸿

  前些年被国内部分媒体莫名追捧的所谓“国际资本大鳄”——索罗斯,最近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意识形态角度批评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宣称其投资中国的行为是“悲惨的错误”,将会造成客户资产损失、最终损害美国利益。索罗斯这种“博眼球”套路,终于露出了其“非主流、非专业”,以意识形态为先导的狐狸尾巴。

  贝莱德公司管理着超过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投资覆盖全球,遍及金融市场的各个细分产品,是真正的全球性、主流性的金融机构。而且,从投资规模和宏观视野上,也轻松碾压索罗斯这种“投机风格”的细分领域金融机构。纵观全局,贝莱德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并非个案,全球所有巨大规模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过去20年来都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它们在中国本土金融资产和离岸金融产品(如中概股)都“布有重兵”,且总体上持续盈利。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不仅经济体量巨大,而且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中国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虚拟经济的价值膨胀——说白了,如果国际主流金融机构错过了这20年的“中国机会”,恐怕早就被金融市场淘汰了。近一年多时间,尽管有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金融细分领域,每年新增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轻松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垂涎三尺的“大蛋糕”。如果翻开中国最大的30家公募基金公司股东名录,世界主要的金融机构早已“赫然其中”。

  客观说,这些国际金融大机构之所以对中国抱有“深厚的感情”,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向上的趋势不可逆转,不布局中国就会丧失客户、被竞争对手打败。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中概股上,尽管直到今天,中概股还面临包括中美监管协调、跨境法律法规、财务统计规范等技术问题,国际主要金融机构依然在过去20年积极“拥抱”中概股。他们看中的,是中概股背后的中国财富故事,不想也不敢戴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反过来,中国经济和中概股的财富增长,也没有让理性的国际资本失望,未来更将如此。

  资本是理性的、也是中性的,但资本家不是——资本家都是个体的人,必然带有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色彩。新中国建立以后,以荣毅仁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本家,热爱新中国、拥护社会主义、从民族大义出发、牺牲小家的利益,最终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相反,以索罗斯为代表的、仇视中国的资本家也一直存在,他们可谓用心狠毒。

  早在1998年,索罗斯就开始了“做空”中国的恶毒计划。彼时,亚洲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资产大崩盘,香港经济“负增长”、失业率高企。索罗斯以为机会来了,就疯狂做空港币和香港股票市场,妄图大赚一笔。可惜,索罗斯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香港背后有一个经济“巨人”——中国大陆的支持。最终结果是,索罗斯遭遇了其人生最惨烈的一次失败,亏了一笔巨款,当然也就更加深了其对中国的仇视。以至于这23年来,每次中国经济稍有波澜,索罗斯就会忙不迭地跳出来抹黑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金融资产投资、保值增值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市场潜力必然巨大。以QFII和QDII为代表的跨境资本投资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帮助中国老百姓理财。这就需要普通民众更加了解金融专业投资的特征,果断识别和屏蔽那些网上宣扬“一夜暴富”的索罗斯们,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以及国际投资机构的收益率已经无数次证明,想靠“做空”中国谋取金融财富的索罗斯们最后只能有一个结局:失败。(作者是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许维鸿:索罗斯露出了狐狸尾巴

2021-09-09 08:28 来源:环球时报 许维鸿

  前些年被国内部分媒体莫名追捧的所谓“国际资本大鳄”——索罗斯,最近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意识形态角度批评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宣称其投资中国的行为是“悲惨的错误”,将会造成客户资产损失、最终损害美国利益。索罗斯这种“博眼球”套路,终于露出了其“非主流、非专业”,以意识形态为先导的狐狸尾巴。

  贝莱德公司管理着超过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投资覆盖全球,遍及金融市场的各个细分产品,是真正的全球性、主流性的金融机构。而且,从投资规模和宏观视野上,也轻松碾压索罗斯这种“投机风格”的细分领域金融机构。纵观全局,贝莱德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并非个案,全球所有巨大规模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过去20年来都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它们在中国本土金融资产和离岸金融产品(如中概股)都“布有重兵”,且总体上持续盈利。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不仅经济体量巨大,而且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中国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虚拟经济的价值膨胀——说白了,如果国际主流金融机构错过了这20年的“中国机会”,恐怕早就被金融市场淘汰了。近一年多时间,尽管有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金融细分领域,每年新增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轻松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垂涎三尺的“大蛋糕”。如果翻开中国最大的30家公募基金公司股东名录,世界主要的金融机构早已“赫然其中”。

  客观说,这些国际金融大机构之所以对中国抱有“深厚的感情”,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向上的趋势不可逆转,不布局中国就会丧失客户、被竞争对手打败。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中概股上,尽管直到今天,中概股还面临包括中美监管协调、跨境法律法规、财务统计规范等技术问题,国际主要金融机构依然在过去20年积极“拥抱”中概股。他们看中的,是中概股背后的中国财富故事,不想也不敢戴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反过来,中国经济和中概股的财富增长,也没有让理性的国际资本失望,未来更将如此。

  资本是理性的、也是中性的,但资本家不是——资本家都是个体的人,必然带有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色彩。新中国建立以后,以荣毅仁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本家,热爱新中国、拥护社会主义、从民族大义出发、牺牲小家的利益,最终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相反,以索罗斯为代表的、仇视中国的资本家也一直存在,他们可谓用心狠毒。

  早在1998年,索罗斯就开始了“做空”中国的恶毒计划。彼时,亚洲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资产大崩盘,香港经济“负增长”、失业率高企。索罗斯以为机会来了,就疯狂做空港币和香港股票市场,妄图大赚一笔。可惜,索罗斯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香港背后有一个经济“巨人”——中国大陆的支持。最终结果是,索罗斯遭遇了其人生最惨烈的一次失败,亏了一笔巨款,当然也就更加深了其对中国的仇视。以至于这23年来,每次中国经济稍有波澜,索罗斯就会忙不迭地跳出来抹黑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金融资产投资、保值增值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市场潜力必然巨大。以QFII和QDII为代表的跨境资本投资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帮助中国老百姓理财。这就需要普通民众更加了解金融专业投资的特征,果断识别和屏蔽那些网上宣扬“一夜暴富”的索罗斯们,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以及国际投资机构的收益率已经无数次证明,想靠“做空”中国谋取金融财富的索罗斯们最后只能有一个结局:失败。(作者是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