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减”之后,谨防以“新家政”之名行教培之实

2021年09月09日 07:56   来源:工人日报   斯涵涵

  据9月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随着“双减”政策出台,打着“新家政”名义的住家教师概念悄然兴起。有中介机构一方面将住家教师包装成“新家政”,另一方面解释说他们与一般的家政人员不同,不负责家务做饭,只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停了周末和假期辅导班,但一些变通的方法随之而来。比如,将学科类培优课程从周末挪到周中,周末安排科学、编程类课程;培训班老师改头换面,打着“新家政”名义成为住家教师,等等。

  “新家政”与普通家政有所不同,是经过包装的“家庭教师”。住家教师需要从早到晚陪伴雇主的孩子,专职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责任大、时间长,工资自然不菲,也因此吸引大批教培人员趋之若鹜。不少家长在校外培训课程时间的变动之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家教。“新家政”市场日趋火爆。

  某种角度上说,“新家政”是一些人为了规避政策监管,而将学科类培训转入家庭来开展,这当中潜藏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对住家教师来说,有工作时间长、缺乏劳动保障等职业风险;对雇主而言,花大价钱将孩子的教育交给一个新兴而又尚无规范的“新家政”,安全、教育质量、性价比等都不够明朗。

  在校外培训被大面积叫停的背景下,一些有财力的家庭自然可以选择聘请家教来为孩子培优,但必须厘清的是,不能让教培机构通过如此“调包”热炒“新家政”,消解“双减”的落实效果,甚至扰乱市场秩序,引发新的教育焦虑。

  对于学科类培训可能变得更加隐蔽、以各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开展等情况,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下一步或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指导各地查处和纠偏。

  教育是一门科学。“双减”政策并非简单的调整学校作息时间,也不仅仅是给学生减负,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关系到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一些顽疾也会以不同方式影响甚至阻碍新政落地,对此,人们应该理性看待,有关部门应有预判、有准备、有应对。

  进而言之,教育评价改革包括考试改革、招生改革和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改革等层面。如果高考、中考的单一评价标准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唯分数论的“土壤”便难以消除,各种变通之法便可能会层出不穷。

  欲使“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还需审慎应对,统筹安排,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细则,真正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当然,还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形成减负共识。多管齐下,徐徐图之,方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双减”之后,谨防以“新家政”之名行教培之实

2021-09-09 07:56 来源:工人日报 斯涵涵

  据9月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随着“双减”政策出台,打着“新家政”名义的住家教师概念悄然兴起。有中介机构一方面将住家教师包装成“新家政”,另一方面解释说他们与一般的家政人员不同,不负责家务做饭,只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停了周末和假期辅导班,但一些变通的方法随之而来。比如,将学科类培优课程从周末挪到周中,周末安排科学、编程类课程;培训班老师改头换面,打着“新家政”名义成为住家教师,等等。

  “新家政”与普通家政有所不同,是经过包装的“家庭教师”。住家教师需要从早到晚陪伴雇主的孩子,专职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责任大、时间长,工资自然不菲,也因此吸引大批教培人员趋之若鹜。不少家长在校外培训课程时间的变动之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家教。“新家政”市场日趋火爆。

  某种角度上说,“新家政”是一些人为了规避政策监管,而将学科类培训转入家庭来开展,这当中潜藏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对住家教师来说,有工作时间长、缺乏劳动保障等职业风险;对雇主而言,花大价钱将孩子的教育交给一个新兴而又尚无规范的“新家政”,安全、教育质量、性价比等都不够明朗。

  在校外培训被大面积叫停的背景下,一些有财力的家庭自然可以选择聘请家教来为孩子培优,但必须厘清的是,不能让教培机构通过如此“调包”热炒“新家政”,消解“双减”的落实效果,甚至扰乱市场秩序,引发新的教育焦虑。

  对于学科类培训可能变得更加隐蔽、以各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开展等情况,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下一步或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指导各地查处和纠偏。

  教育是一门科学。“双减”政策并非简单的调整学校作息时间,也不仅仅是给学生减负,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关系到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一些顽疾也会以不同方式影响甚至阻碍新政落地,对此,人们应该理性看待,有关部门应有预判、有准备、有应对。

  进而言之,教育评价改革包括考试改革、招生改革和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改革等层面。如果高考、中考的单一评价标准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唯分数论的“土壤”便难以消除,各种变通之法便可能会层出不穷。

  欲使“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还需审慎应对,统筹安排,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细则,真正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当然,还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形成减负共识。多管齐下,徐徐图之,方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