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堵上租号打游戏防沉迷漏洞

2021年09月09日 07:01   来源:南方日报   杨悦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一周了,孩子们怎么样了?

  有人崩溃大哭,有人租号再战。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要求网游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每周3小时游戏时间限制,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防沉迷第一个周末,可供未成年玩家玩游戏的1小时中,某游戏“崩了”。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错过游戏时间的未成年玩家情绪崩溃、打滚大哭等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央视曝光游戏账号租卖灰色产业链,记者花33元租号打了2小时游戏,整个过程并没有触发任何实名认证系统,甚至有商家明目张胆以“无防沉迷”为卖点,避开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限制,无疑会稀释防沉迷政策效果。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包括网游企业在内的各方共识。这是社会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商家应该按照网络实名制要求,避免将账号租卖给未成年人。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打出“无防沉迷”旗号,钻政策漏洞赚取不义之财,是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网游企业要不断优化玩家游戏行为数据分析,准确判定账号身份,有效控制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账号权限,把好防沉迷的技术关。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技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一方面,不是每家网游企业都具备相关技术水平,能够承担技术调动成本,也不存在任何完美技术,能够解决防沉迷问题;另一方面,除了游戏机制本身的问题,未成年人在现实世界无法获得陪伴、成就感,就会在游戏中寻找代偿性满足,这需要社会各方协力。

  从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到糊弄爷爷奶奶刷脸,再到租号打游戏,值得思考的是,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打游戏?抱怨“都是游戏毁了我的清华孩子”的父母,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习惯了“手机带娃”,下班回家自己玩手机,对孩子缺少交流和陪伴,为了减少带娃的麻烦,直接采取给孩子扔个手机这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要警惕不当引导示范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结合“双减”政策,孩子们学业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多了,需要更多健康的娱乐方式。只有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才能防止按下游戏成瘾的“葫芦”,浮起短视频成瘾的“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堵上租号打游戏防沉迷漏洞

2021-09-09 07:01 来源:南方日报 杨悦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一周了,孩子们怎么样了?

  有人崩溃大哭,有人租号再战。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要求网游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每周3小时游戏时间限制,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防沉迷第一个周末,可供未成年玩家玩游戏的1小时中,某游戏“崩了”。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错过游戏时间的未成年玩家情绪崩溃、打滚大哭等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央视曝光游戏账号租卖灰色产业链,记者花33元租号打了2小时游戏,整个过程并没有触发任何实名认证系统,甚至有商家明目张胆以“无防沉迷”为卖点,避开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限制,无疑会稀释防沉迷政策效果。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包括网游企业在内的各方共识。这是社会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商家应该按照网络实名制要求,避免将账号租卖给未成年人。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打出“无防沉迷”旗号,钻政策漏洞赚取不义之财,是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网游企业要不断优化玩家游戏行为数据分析,准确判定账号身份,有效控制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账号权限,把好防沉迷的技术关。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技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一方面,不是每家网游企业都具备相关技术水平,能够承担技术调动成本,也不存在任何完美技术,能够解决防沉迷问题;另一方面,除了游戏机制本身的问题,未成年人在现实世界无法获得陪伴、成就感,就会在游戏中寻找代偿性满足,这需要社会各方协力。

  从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到糊弄爷爷奶奶刷脸,再到租号打游戏,值得思考的是,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打游戏?抱怨“都是游戏毁了我的清华孩子”的父母,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习惯了“手机带娃”,下班回家自己玩手机,对孩子缺少交流和陪伴,为了减少带娃的麻烦,直接采取给孩子扔个手机这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要警惕不当引导示范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结合“双减”政策,孩子们学业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多了,需要更多健康的娱乐方式。只有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才能防止按下游戏成瘾的“葫芦”,浮起短视频成瘾的“瓢”。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