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止收集家长职务信息”是打造公平教育的需要

2021年08月30日 08:40   来源:东方网   郭元鹏

  今年8月17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北京市教委日前回应称,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8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北京市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表态: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家长职务信息”不仅需要做到的是严格管理,不仅需要做到的是“不向普通教师公布”,而真正需要做到的是“学校也不能收集”。因为,“家长职务信息”对于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吗?

  “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做法,早就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明规则。表面上看,是为了通过信息获得促进孩子教育。而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学校想“挟学生令家长”。是想通过“家长的职务”换取“学校的利益”。比如,有的家长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那么遇到涉及相关审批、政策的时候,就能让家长帮帮忙;比如,有的家长是大老板、大商人,学校需要赞助的时候,也能让他们“慷慨相助”。甚至,有的校长和教师还会借助“家长的能力”给自己私人的事情行个方便,本质上就是“利益交换”。再比如,学校组织爱心捐款的时候,本来是好事情,结果还是有老师依据“家长职务”“家长能力”搞“捐款摊派”。

  如此在意“家长能力”最终侵害的就是教育公平,“当官的爸妈”和“当市民的爸妈”,到最后可能影响的就是孩子在学校的“被重视”程度。在班级安排上,在座位安排上都会出现歧视的现象。如此一来,公平焦虑就更焦虑了,成长焦虑就更焦虑了。最为关键的是,还会让孩子产生“家长依赖”“权力依赖”,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农民的孩子”“市民的孩子”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感受。

  由此不难看出,“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原本就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危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因此,我们必须从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叫停“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做法,无论家长是干什么的,在学校孩子都必须是一样的,他们的名字叫“学生”,而不是叫“局长的孩子”“科长的孩子”,而不是叫“经理的孩子”“董事长的孩子”。

  “禁止收集家长职务信息”是打造公平教育的需要,必须将禁止进行到底,全国范围都应该“禁止收集家长职务信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禁止收集家长职务信息”是打造公平教育的需要

2021-08-30 08:40 来源:东方网 郭元鹏

  今年8月17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北京市教委日前回应称,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8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北京市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表态: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家长职务信息”不仅需要做到的是严格管理,不仅需要做到的是“不向普通教师公布”,而真正需要做到的是“学校也不能收集”。因为,“家长职务信息”对于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吗?

  “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做法,早就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明规则。表面上看,是为了通过信息获得促进孩子教育。而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学校想“挟学生令家长”。是想通过“家长的职务”换取“学校的利益”。比如,有的家长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那么遇到涉及相关审批、政策的时候,就能让家长帮帮忙;比如,有的家长是大老板、大商人,学校需要赞助的时候,也能让他们“慷慨相助”。甚至,有的校长和教师还会借助“家长的能力”给自己私人的事情行个方便,本质上就是“利益交换”。再比如,学校组织爱心捐款的时候,本来是好事情,结果还是有老师依据“家长职务”“家长能力”搞“捐款摊派”。

  如此在意“家长能力”最终侵害的就是教育公平,“当官的爸妈”和“当市民的爸妈”,到最后可能影响的就是孩子在学校的“被重视”程度。在班级安排上,在座位安排上都会出现歧视的现象。如此一来,公平焦虑就更焦虑了,成长焦虑就更焦虑了。最为关键的是,还会让孩子产生“家长依赖”“权力依赖”,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农民的孩子”“市民的孩子”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感受。

  由此不难看出,“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原本就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危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因此,我们必须从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叫停“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做法,无论家长是干什么的,在学校孩子都必须是一样的,他们的名字叫“学生”,而不是叫“局长的孩子”“科长的孩子”,而不是叫“经理的孩子”“董事长的孩子”。

  “禁止收集家长职务信息”是打造公平教育的需要,必须将禁止进行到底,全国范围都应该“禁止收集家长职务信息”。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