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

2021年08月25日 07:20   来源:人民日报   刘 毅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定能让家园越来越美好宜居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所有地区都将面临气候变化加剧的考验;亚洲地区平均地表温度将持续升高,极端高温天气增加而极端低温天气减少;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和强降水量都将增加,部分地区的日极端降水量也将增加。在近期国内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等气象纪录屡被打破的情况下,这一报告再度警示要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涌现,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直接原因,而气候变暖是深层原因:它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使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气象学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但对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可以说,气候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面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适应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规划、政策等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开展适应行动,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能无患。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暖,这是治本之策。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挑战,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奋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碳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今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家园越来越美好宜居。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

2021-08-25 07:20 来源:人民日报 刘 毅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定能让家园越来越美好宜居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所有地区都将面临气候变化加剧的考验;亚洲地区平均地表温度将持续升高,极端高温天气增加而极端低温天气减少;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和强降水量都将增加,部分地区的日极端降水量也将增加。在近期国内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等气象纪录屡被打破的情况下,这一报告再度警示要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涌现,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直接原因,而气候变暖是深层原因:它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使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气象学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但对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可以说,气候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面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适应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规划、政策等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开展适应行动,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能无患。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暖,这是治本之策。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挑战,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奋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碳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今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家园越来越美好宜居。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