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熊海峰:城市更新应重视文化建设

2021年08月25日 06: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塑造着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气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坚持守住底线、应留尽留、量力而行原则。如果从文化角度进行解读,防止大拆大建关键是要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防止人为地割断城市的历史文脉、阻断城市的有机生长,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

  因此,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应充分注重文化建设,发挥好文化在延续历史、凝聚价值、优化生活品质和激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生动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演进,承载着一个城市和居民的“乡愁”。在城市更新中,应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观念,自觉站在历史传承、文脉赓续的高度,对拟实施城市更新的区域开展文物调查评估,不随意拆除、迁移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积极树立应留尽留、系统保护的理念,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老城格局、特色风貌、地域环境,还要传承好风俗习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应将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和业态发展中,做好活化利用,彰显遗产的当代价值。

  二是强化文化内涵挖掘和特色营造。老城区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记忆,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最有“故事”的地方,也是城市有机生长的逻辑起点。让城市文脉能存于历史、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就需要在城市更新中,结合老城文化特质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现代阐释,提炼出适用古今的共同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找到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之魂”。同时,要将这一点落实到建筑设计、老城美化上,融入到制度创新、社会风尚中,体现在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里,让文化发挥“形塑”与“神塑”作用,彰显出老城更新中独特的“精气神”,防止“千城一面”的同质现象。

  三是强化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建设。在城市更新中,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建议重点推进与人民生活品质直接相关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加速构建起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繁荣。核心是以居民文化需求为导向,借助城市更新契机,积极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内容、多元主体等嵌入到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度与适用性,实现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北京白塔寺社区、重庆南湖社区等老旧社区更新的案例表明,为居民提供便利化、多元化、品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群众满足度和获得感的重要方式。

  四是强化文旅创意与消费业态发展。产业是城市更新和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常而言,老城区历史积淀较为厚重,人文氛围较为浓郁,具有滋育和发展创意类产业和文旅消费的良好土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议积极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产业化培育等方式,腾笼换鸟,盘活老旧建筑、废弃厂房等存量空间,为创意类产业打造理想空间,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旅游休闲、节庆演艺、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用文化激发老城的产业活力。同时,应顺应当前消费向品质化、多元化、场景化、智能化升级的趋势,重点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主题商业等新型消费业态,将老城区打造成一个城市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高品质区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熊海峰)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熊海峰:城市更新应重视文化建设

2021-08-25 06: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塑造着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气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坚持守住底线、应留尽留、量力而行原则。如果从文化角度进行解读,防止大拆大建关键是要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防止人为地割断城市的历史文脉、阻断城市的有机生长,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

  因此,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应充分注重文化建设,发挥好文化在延续历史、凝聚价值、优化生活品质和激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生动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演进,承载着一个城市和居民的“乡愁”。在城市更新中,应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观念,自觉站在历史传承、文脉赓续的高度,对拟实施城市更新的区域开展文物调查评估,不随意拆除、迁移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积极树立应留尽留、系统保护的理念,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老城格局、特色风貌、地域环境,还要传承好风俗习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应将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和业态发展中,做好活化利用,彰显遗产的当代价值。

  二是强化文化内涵挖掘和特色营造。老城区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记忆,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最有“故事”的地方,也是城市有机生长的逻辑起点。让城市文脉能存于历史、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就需要在城市更新中,结合老城文化特质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现代阐释,提炼出适用古今的共同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找到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之魂”。同时,要将这一点落实到建筑设计、老城美化上,融入到制度创新、社会风尚中,体现在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里,让文化发挥“形塑”与“神塑”作用,彰显出老城更新中独特的“精气神”,防止“千城一面”的同质现象。

  三是强化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建设。在城市更新中,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建议重点推进与人民生活品质直接相关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加速构建起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繁荣。核心是以居民文化需求为导向,借助城市更新契机,积极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内容、多元主体等嵌入到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度与适用性,实现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北京白塔寺社区、重庆南湖社区等老旧社区更新的案例表明,为居民提供便利化、多元化、品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群众满足度和获得感的重要方式。

  四是强化文旅创意与消费业态发展。产业是城市更新和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常而言,老城区历史积淀较为厚重,人文氛围较为浓郁,具有滋育和发展创意类产业和文旅消费的良好土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议积极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产业化培育等方式,腾笼换鸟,盘活老旧建筑、废弃厂房等存量空间,为创意类产业打造理想空间,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旅游休闲、节庆演艺、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用文化激发老城的产业活力。同时,应顺应当前消费向品质化、多元化、场景化、智能化升级的趋势,重点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主题商业等新型消费业态,将老城区打造成一个城市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高品质区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熊海峰)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