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代检”埋下安全隐患

2021年08月16日 12:58   来源:东方网   袁文良

  7月中旬至8月初,媒体记者暗访发现,在利益驱使之下,一些人员违规在百度贴吧、腾讯QQ、知乎、豆瓣等平台发布“代检”推广信息,代检一次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宣称业务涵盖普通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事业单位公务员体检等。(北京青年报8月16日)

  入职体检是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通过体检,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的健康状况,以决定是否录用或安排适当工作岗位,因为有些特殊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着特殊的要求。而通过“代检”获得“合格”上岗后,不仅会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会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如果应聘者患有从业禁忌的某些传染病,通过“代检”后上岗工作,还会给公共卫生安全埋下风险隐患。

  所以,对“代检”现象,用人单位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联起手来,以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清除“代检”乱象,绝不能让“代检”埋下安全生产的隐患。

  首先,当事人要强化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应聘时如实填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体检时自己亲自到场,自觉规避“代检”行为。要知道,靠“代检”进入职场,一旦被发现,用人单位会以欺诈为由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当事人也会为自己的不诚信付出代价。

  其次,作为用人单位,要破除以往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应聘人员的体检项目。在体检时,则要安排专人到现场对参加体检人员进行身份与信息核验,并与负责体检的医疗机构签订防范“代检”协议,确保参加体检人员与拟聘用人员一致。

  再次,负责体检的医疗机构要严格体检人员身份的核查与把关,确保每个体检者的信息真实有效。尤其是体检项目涉及的有关科室,不能“见表即检”,而要对体检者的身份进行再核查,防止体检者“中途调包”,从而不给“代检”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此外,有关的执法部门要采用技术手段,针对体检“代检”者网上发布广告的特点,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线上,通过代检广告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代检”者,依法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从而消除浑水摸鱼“代检”现象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代检”埋下安全隐患

2021-08-16 12:58 来源:东方网 袁文良

  7月中旬至8月初,媒体记者暗访发现,在利益驱使之下,一些人员违规在百度贴吧、腾讯QQ、知乎、豆瓣等平台发布“代检”推广信息,代检一次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宣称业务涵盖普通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事业单位公务员体检等。(北京青年报8月16日)

  入职体检是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通过体检,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的健康状况,以决定是否录用或安排适当工作岗位,因为有些特殊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着特殊的要求。而通过“代检”获得“合格”上岗后,不仅会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会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如果应聘者患有从业禁忌的某些传染病,通过“代检”后上岗工作,还会给公共卫生安全埋下风险隐患。

  所以,对“代检”现象,用人单位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联起手来,以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清除“代检”乱象,绝不能让“代检”埋下安全生产的隐患。

  首先,当事人要强化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应聘时如实填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体检时自己亲自到场,自觉规避“代检”行为。要知道,靠“代检”进入职场,一旦被发现,用人单位会以欺诈为由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当事人也会为自己的不诚信付出代价。

  其次,作为用人单位,要破除以往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应聘人员的体检项目。在体检时,则要安排专人到现场对参加体检人员进行身份与信息核验,并与负责体检的医疗机构签订防范“代检”协议,确保参加体检人员与拟聘用人员一致。

  再次,负责体检的医疗机构要严格体检人员身份的核查与把关,确保每个体检者的信息真实有效。尤其是体检项目涉及的有关科室,不能“见表即检”,而要对体检者的身份进行再核查,防止体检者“中途调包”,从而不给“代检”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此外,有关的执法部门要采用技术手段,针对体检“代检”者网上发布广告的特点,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线上,通过代检广告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代检”者,依法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从而消除浑水摸鱼“代检”现象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