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曾小龙:培育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21年08月16日 07:27   来源:广州日报   曾小龙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和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既需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与传统农户不同但又联系紧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加快实现有效衔接搭建桥梁。因此,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支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力水平整体相对较高,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98.1%的农业经营户是小农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且比较分散的一般小农户,其风险规避倾向明显,所能够有效掌握和使用的资金、土地、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资料都相对有限,生产力水平和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有效承担和应对农业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风险。面对青壮年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转移、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推广、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量提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新环境、新变化,必须大力培育、支持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兴旺。积极面对市场、开展商品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应用科学化的现代技术和方法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帕累托改进,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社会化、市场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程度。比如,柳州螺蛳粉产业的袋装螺蛳粉销售、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和实体门店销售均达到百亿元以上,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实现发展为了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理论逻辑上能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和促进农民增收。根据经济来源的差异,农民的收入结构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主要的“造血型”收入是前三者,且其来源分别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劳动力需求、农产品需求、场地设备需求等关联密切,对应关系较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进一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助农带农促农富农强农的桥梁作用,还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依照联结紧密程度的差异,《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供可供参照的基本利益联结机制,包括“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坚决反对“一刀切”,需要充分考虑和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情况,强调其释放更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促进其实现经济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坚持系统观念,需要采取多种模式并行的“组合拳”措施,以联结尽可能更多的农户,在同一个村庄根据不同农户的特征而差异性地采取土地流转、优先雇佣、订单收购、按股分红、社会保障等方式。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金融资源激发农户内生务农动力的机制研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曾小龙:培育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21-08-16 07:27 来源:广州日报 曾小龙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和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既需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与传统农户不同但又联系紧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加快实现有效衔接搭建桥梁。因此,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支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力水平整体相对较高,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98.1%的农业经营户是小农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且比较分散的一般小农户,其风险规避倾向明显,所能够有效掌握和使用的资金、土地、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资料都相对有限,生产力水平和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有效承担和应对农业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风险。面对青壮年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转移、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推广、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量提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新环境、新变化,必须大力培育、支持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兴旺。积极面对市场、开展商品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应用科学化的现代技术和方法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帕累托改进,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社会化、市场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程度。比如,柳州螺蛳粉产业的袋装螺蛳粉销售、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和实体门店销售均达到百亿元以上,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实现发展为了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理论逻辑上能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和促进农民增收。根据经济来源的差异,农民的收入结构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主要的“造血型”收入是前三者,且其来源分别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劳动力需求、农产品需求、场地设备需求等关联密切,对应关系较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进一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助农带农促农富农强农的桥梁作用,还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依照联结紧密程度的差异,《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供可供参照的基本利益联结机制,包括“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坚决反对“一刀切”,需要充分考虑和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情况,强调其释放更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促进其实现经济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坚持系统观念,需要采取多种模式并行的“组合拳”措施,以联结尽可能更多的农户,在同一个村庄根据不同农户的特征而差异性地采取土地流转、优先雇佣、订单收购、按股分红、社会保障等方式。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金融资源激发农户内生务农动力的机制研究”】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