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校外培训转型要先找准定位

2021年08月11日 06:55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正在忙什么?两个字,转型。

  非转不可,不转不行。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进行资本化运作,不得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与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若想留在这一行业,“转”已是大势所趋。

  向哪转?选择并不少。投身非学科类培训(如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开展0~3岁托育服务,发展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为学校提供校外托管服务,向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转身……据报道,转向非学科类培训已经成为校外培训机构的“一致行动”。新东方、好未来、高途集团、猿辅导等众多培训机构已迅速布局,上线儿童美术、口才与表达、考研、语言培训、中小学校外托管服务等服务,转向新赛道。

  汉代思想家扬雄有言,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准确把握“时”与“势”,积极拥抱变化、主动转型,这是所有企业面对的永恒课题。必须承认,转型并不容易,要面临巨大风险,要面临或长或短的阵痛。就以基础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来说,转向素质教育、学前教育或成人教育,每一个都空间广阔,每一个也将面临巨大竞争。大的不说,每开发、上线一门课程,都意味着对自身资源的打破重组,转型成本高、试错成本更高。正因此,各企业更要想清楚、看准确——随波逐流、到处跟跑,“副作用”相当之大;把潮流趋势、自身条件研判好,看清楚哪些风不能跟,哪些浪潮必须赶,才可能转得平稳、安全。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深思。转型,最难的是什么?或许是思维。毋庸置疑,基础教育校外培训迎来强监管,正是对过往乱象的整治、纠偏。乱从何来?运营思维。近年来,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视贩卖教育焦虑为生财之道,以“为了孩子”之名行资本逐利之实,跑马圈地,煽风点火。教育培训,必须做教育,而非做生意;必须是良心行业而非逐利的产业,应该健康发展而非无序竞争。纠偏,就是要回归教育初心,把教育培训拉回到公共服务属性,把市场思维更换为教育思维。“欲事立,须是心立”。深刻理解政策初衷,从思想深处予以“转型”,方为正道。

  眼下,体育培训热、少儿编程热已引起不少担忧。接下来,培训机构变更赛道、争相涌入——倘若思维不变、“玩法”依旧,又将演变成怎样的局面?“舒适地带”必须走出,惯性思维必须打破,真正做教育,而不是生意,这才是培训机构应该找准的定位。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校外培训转型要先找准定位

2021-08-11 06:55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正在忙什么?两个字,转型。

  非转不可,不转不行。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进行资本化运作,不得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与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若想留在这一行业,“转”已是大势所趋。

  向哪转?选择并不少。投身非学科类培训(如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开展0~3岁托育服务,发展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为学校提供校外托管服务,向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转身……据报道,转向非学科类培训已经成为校外培训机构的“一致行动”。新东方、好未来、高途集团、猿辅导等众多培训机构已迅速布局,上线儿童美术、口才与表达、考研、语言培训、中小学校外托管服务等服务,转向新赛道。

  汉代思想家扬雄有言,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准确把握“时”与“势”,积极拥抱变化、主动转型,这是所有企业面对的永恒课题。必须承认,转型并不容易,要面临巨大风险,要面临或长或短的阵痛。就以基础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来说,转向素质教育、学前教育或成人教育,每一个都空间广阔,每一个也将面临巨大竞争。大的不说,每开发、上线一门课程,都意味着对自身资源的打破重组,转型成本高、试错成本更高。正因此,各企业更要想清楚、看准确——随波逐流、到处跟跑,“副作用”相当之大;把潮流趋势、自身条件研判好,看清楚哪些风不能跟,哪些浪潮必须赶,才可能转得平稳、安全。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深思。转型,最难的是什么?或许是思维。毋庸置疑,基础教育校外培训迎来强监管,正是对过往乱象的整治、纠偏。乱从何来?运营思维。近年来,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视贩卖教育焦虑为生财之道,以“为了孩子”之名行资本逐利之实,跑马圈地,煽风点火。教育培训,必须做教育,而非做生意;必须是良心行业而非逐利的产业,应该健康发展而非无序竞争。纠偏,就是要回归教育初心,把教育培训拉回到公共服务属性,把市场思维更换为教育思维。“欲事立,须是心立”。深刻理解政策初衷,从思想深处予以“转型”,方为正道。

  眼下,体育培训热、少儿编程热已引起不少担忧。接下来,培训机构变更赛道、争相涌入——倘若思维不变、“玩法”依旧,又将演变成怎样的局面?“舒适地带”必须走出,惯性思维必须打破,真正做教育,而不是生意,这才是培训机构应该找准的定位。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