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

2021年08月06日 10:45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在这届家长眼里,孩子的成绩可以“鸡”,视力、身高也可以“鸡”。常规的运动加食补已经无法满足追身高心切的家长了,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一年下来花费上十万并不少见。与此同时,生长激素价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滥用等问题,也一再引发争议。(8月5日中新经纬)

  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只适用于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孩子是否属于矮小症患者,这是需要医学诊断的。就像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呼吁,“我们是治病,不美容”。家长存在的“身高焦虑”,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耗费巨资不说,效果也不大,而且会面临严重风险。就像浙江的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孩子多长这一厘米能带来多大优势?

  “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不是和孩子的过往比,而是和人家更优秀的孩子比。什么都希望孩子是冠军,不能容忍孩子有一点比别人的孩子差。如此完美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孩子来说,基因遗传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人机遇不同,有些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弥补的,但有些是没法弥补的。一些家长的“身高焦虑”,无疑就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切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这不是用生长激素的结果,而是营养平衡和全面健身的结果。

  中国中小学生中仅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40%的学生甚至达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也可以解释,由于营养并不差,但又不能进行锻炼以刺激骨骼发育生长,所以中国孩子的营养不是用在长身高上,而是用在让身体发胖上。所以,家长真正需要用力的地方,在于注意孩子补充营养、保证睡眠、预防疾病,以及户外运动。既往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

  进一步说,在以科学方式促进身高之外,家长也应以理性和辩证的心态看待身高。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想身高男性应当是168厘米,女性为156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5厘米之间。另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有高的长处,短也有短的优势,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如果杨利伟不是身高1.68米,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因为第一代航天员选拔时身高要求在1.65到1.72米之间。第二代航天员的身高上限放宽到1.75米,但也有限高要求。

  所以,避免“身高焦虑”也好,还是避免其他的焦虑也好,家长首先要治愈这种“完美强迫症”。要尊重孩子的正确选择和兴趣,让孩子依照科学规律自由成长。这样自由成长的孩子,在某个方面可能很普通,但一定在另一个方面很优秀。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

2021-08-06 10:45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在这届家长眼里,孩子的成绩可以“鸡”,视力、身高也可以“鸡”。常规的运动加食补已经无法满足追身高心切的家长了,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一年下来花费上十万并不少见。与此同时,生长激素价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滥用等问题,也一再引发争议。(8月5日中新经纬)

  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只适用于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孩子是否属于矮小症患者,这是需要医学诊断的。就像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呼吁,“我们是治病,不美容”。家长存在的“身高焦虑”,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耗费巨资不说,效果也不大,而且会面临严重风险。就像浙江的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孩子多长这一厘米能带来多大优势?

  “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不是和孩子的过往比,而是和人家更优秀的孩子比。什么都希望孩子是冠军,不能容忍孩子有一点比别人的孩子差。如此完美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孩子来说,基因遗传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人机遇不同,有些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弥补的,但有些是没法弥补的。一些家长的“身高焦虑”,无疑就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切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这不是用生长激素的结果,而是营养平衡和全面健身的结果。

  中国中小学生中仅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40%的学生甚至达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也可以解释,由于营养并不差,但又不能进行锻炼以刺激骨骼发育生长,所以中国孩子的营养不是用在长身高上,而是用在让身体发胖上。所以,家长真正需要用力的地方,在于注意孩子补充营养、保证睡眠、预防疾病,以及户外运动。既往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

  进一步说,在以科学方式促进身高之外,家长也应以理性和辩证的心态看待身高。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想身高男性应当是168厘米,女性为156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5厘米之间。另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有高的长处,短也有短的优势,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如果杨利伟不是身高1.68米,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因为第一代航天员选拔时身高要求在1.65到1.72米之间。第二代航天员的身高上限放宽到1.75米,但也有限高要求。

  所以,避免“身高焦虑”也好,还是避免其他的焦虑也好,家长首先要治愈这种“完美强迫症”。要尊重孩子的正确选择和兴趣,让孩子依照科学规律自由成长。这样自由成长的孩子,在某个方面可能很普通,但一定在另一个方面很优秀。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