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

2021年08月06日 10:45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在这届家长眼里,孩子的成绩可以“鸡”,视力、身高也可以“鸡”。常规的运动加食补已经无法满足追身高心切的家长了,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一年下来花费上十万并不少见。与此同时,生长激素价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滥用等问题,也一再引发争议。(8月5日中新经纬)

  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只适用于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孩子是否属于矮小症患者,这是需要医学诊断的。就像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呼吁,“我们是治病,不美容”。家长存在的“身高焦虑”,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耗费巨资不说,效果也不大,而且会面临严重风险。就像浙江的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孩子多长这一厘米能带来多大优势?

  “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不是和孩子的过往比,而是和人家更优秀的孩子比。什么都希望孩子是冠军,不能容忍孩子有一点比别人的孩子差。如此完美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孩子来说,基因遗传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人机遇不同,有些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弥补的,但有些是没法弥补的。一些家长的“身高焦虑”,无疑就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切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这不是用生长激素的结果,而是营养平衡和全面健身的结果。

  中国中小学生中仅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40%的学生甚至达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也可以解释,由于营养并不差,但又不能进行锻炼以刺激骨骼发育生长,所以中国孩子的营养不是用在长身高上,而是用在让身体发胖上。所以,家长真正需要用力的地方,在于注意孩子补充营养、保证睡眠、预防疾病,以及户外运动。既往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

  进一步说,在以科学方式促进身高之外,家长也应以理性和辩证的心态看待身高。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想身高男性应当是168厘米,女性为156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5厘米之间。另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有高的长处,短也有短的优势,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如果杨利伟不是身高1.68米,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因为第一代航天员选拔时身高要求在1.65到1.72米之间。第二代航天员的身高上限放宽到1.75米,但也有限高要求。

  所以,避免“身高焦虑”也好,还是避免其他的焦虑也好,家长首先要治愈这种“完美强迫症”。要尊重孩子的正确选择和兴趣,让孩子依照科学规律自由成长。这样自由成长的孩子,在某个方面可能很普通,但一定在另一个方面很优秀。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身高焦虑”乱象来自家长的“完美强迫症”

2021-08-06 10:45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