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工业算起,工业化在我国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技术、设备、理念、消费需求等各种要素的不断革新,工业文明的发展给我国各地留下了丰富遗产。从广义角度看,工业遗产既包括工业遗址、工业文物,也包括工业创伤。当然,还有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精神。
盘活工业遗产,首先要保护好、利用好各类遗址和文物。这类资源是工业遗产的亮点,也是目前已成体系、见到效果的工业文化保护领域。2018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第五批申报认定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国字号“身份证”有利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也让各地在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方面有了政策动力。
盘活工业遗产,必须重视工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负资产”。近年来,不少工矿城市已经意识到工业创伤修复的紧迫性,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生态修复。唐山的实践证明,对“负资产”进行及时、科学的修复,“工业疮疤”也能成为新的城市资源和生态名片。
盘活工业遗产,也不能忽视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外,分布着李鸿章、唐廷枢、周学熙、詹天佑、茅以升等八人的雕像,这八位为近代中国工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曾开风气之先,引领当时工业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仍激励着人们传承弘扬创新开放的工业精神。传承中国工业精神,是以史为鉴,也是启迪未来。
工业矿产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但工业文化体系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是文物遗存保护,还是工业创伤修复,或是工业精神传承,对工业文化这座富矿的“开采”或许才刚刚开始。(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