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脸识别”需要禁忌与边界

2021年07月29日 09:26   来源:东方网   杨朝清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对人脸识别进行规范。其中明确,宾馆、商场、银行等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均属侵权。(7月28日《新京报》)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每一张脸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人脸识别利用技术手段,将人与人区分、甄别、筛选出来。一些依靠传统手段费时费力的事情,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立竿见影地完成。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一些经营场所热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以至于有些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抓拍了相关信息;少数物业也打着风险防范和精细化管理的旗号,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跃跃欲试……当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一些人眼中万能的“创可贴”,被滥用就在所难免。

  伴随着社会变迁,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乃至一种社会资本的分量在逐渐提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采集信息,在某些领域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是,好用并不意味着要被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也应该有门槛、有禁忌,不能“谁想用就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那种自弹自唱、孤芳自赏的“不管你怎样,反正我就这样”,显然会侵犯消费者的权利与尊严。

  工具理性的盛行,让人脸识别成为一些经营场所的“神器”。只不过,此举不仅侵犯消费者隐私,也存在着个人信息数据被泄露、被利用的风险。不论是宾馆、商场,还是小区门禁,抑或售楼处,没有经过用户同意就进行人脸识别,不仅背离了法律规范,也是一种伦理失范——人脸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很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人脸识别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陷入“理性的樊笼”;一旦技术使用没有规则、边界和禁忌、伦理,就可能进入无序混乱的境地。“我的脸我做主”作为一种正当的利益诉求,应该得到守卫。当消费者足够有信心,自然愿意授权使用人脸识别;当消费者信心不足,生硬、强制使用人脸识别,显然损伤了他们的正当权益。

  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规范,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人脸识别技术不能“想用就用”,而是应该戴紧“紧箍咒”,实现技术与法律、道德、伦理的有机统一。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让新技术的运用进入规范化的治理轨道,才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很多时候,技术是中性的,使用技术的人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不确定性;给人脸识别技术戴上“紧箍咒”,本质上就是要制约和束缚这种不确定性,让新技术“戴着镣铐跳舞”,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变化。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人脸识别”需要禁忌与边界

2021-07-29 09:26 来源:东方网 杨朝清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对人脸识别进行规范。其中明确,宾馆、商场、银行等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均属侵权。(7月28日《新京报》)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每一张脸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人脸识别利用技术手段,将人与人区分、甄别、筛选出来。一些依靠传统手段费时费力的事情,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立竿见影地完成。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一些经营场所热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以至于有些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抓拍了相关信息;少数物业也打着风险防范和精细化管理的旗号,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跃跃欲试……当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一些人眼中万能的“创可贴”,被滥用就在所难免。

  伴随着社会变迁,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乃至一种社会资本的分量在逐渐提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采集信息,在某些领域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是,好用并不意味着要被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也应该有门槛、有禁忌,不能“谁想用就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那种自弹自唱、孤芳自赏的“不管你怎样,反正我就这样”,显然会侵犯消费者的权利与尊严。

  工具理性的盛行,让人脸识别成为一些经营场所的“神器”。只不过,此举不仅侵犯消费者隐私,也存在着个人信息数据被泄露、被利用的风险。不论是宾馆、商场,还是小区门禁,抑或售楼处,没有经过用户同意就进行人脸识别,不仅背离了法律规范,也是一种伦理失范——人脸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很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人脸识别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陷入“理性的樊笼”;一旦技术使用没有规则、边界和禁忌、伦理,就可能进入无序混乱的境地。“我的脸我做主”作为一种正当的利益诉求,应该得到守卫。当消费者足够有信心,自然愿意授权使用人脸识别;当消费者信心不足,生硬、强制使用人脸识别,显然损伤了他们的正当权益。

  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规范,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人脸识别技术不能“想用就用”,而是应该戴紧“紧箍咒”,实现技术与法律、道德、伦理的有机统一。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让新技术的运用进入规范化的治理轨道,才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很多时候,技术是中性的,使用技术的人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不确定性;给人脸识别技术戴上“紧箍咒”,本质上就是要制约和束缚这种不确定性,让新技术“戴着镣铐跳舞”,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变化。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