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就在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在炎炎夏日给校外培训机构来了一场“透心凉”。其实,整顿校外培训算不上新闻。在消息发布前,教育市场已经受到波动:暑期校外培训“遇冷”,新东方、高途等老牌校外培训机构股价一片惨绿。早在今年3月,北京市就针对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展开了一场大整顿,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由此可见,校外培训早已被上了层层“紧箍咒”。而随着此次政策的正式发布,一场严肃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促成校外培训“爆火”的,实际上是家长与学生焦虑的“沸腾”。校外培训的初衷本是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培优补差”,而现在的校外培训,却成了一场课堂外的“学习竞赛”。不问差异化,不求合理性,所有孩子一股脑的报名,让孩子的课余、假期“不是在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如果不报,便觉得随时都会掉队。付出了大量的金钱、精力,效果却仅仅是一针心理上的“安慰剂”,甚至会起到揠苗助长的副作用。
在这样的盲目追捧之下,大量资本朝向校外培训流动,教育培训机构也从教学育人之堂变成了热门生意之地,乱象丛生。“应试”套路、强调竞争、唯分数论、制造焦虑——校外培训甚至越位学校,冲击着主流教育理念,扭曲着家长学生的教育观。同时,校外培训机构大量涌现,在义务教育之外给家庭带来了多余的经济负担。条件好的家庭报的班级多且精,条件差的家庭则在经济方面力不从心,课堂之外更不利于实现国家倡导的教育公平。
严管校外培训机构,但校外教育不能一刀切。对于乱象,要进行整顿治理,而对于一些学生校外学习的需求,也同样要正视。规范校外培训,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站好自己的位置,共筑高质量的教育高墙,把不合理的校外培训需求“拒之墙外”。政府也要积极落实政策,从学生教育成长机制和人才选拔模式上出发,标本兼治,才能真正把做到“减负”。否则课外超前学习、盲目补课需求一直存在,校外培训就可能会转化为新形势卷土重来。
如今,校外培训恰恰糅杂着家长“望子成龙”、学生自我期许、学校考试升学、社会发展需求、攀比心虚荣心等现象,为这种竞争提供了一个平台。重视教育,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是一种良好的趋势,但教育并不能和校外培训划上等号。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倡导教育健康、公平、高质量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