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允许广告弹窗肆意“投弹”

2021年07月19日 06: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赵志疆

  弹窗广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掏钱就能搞弹窗,量大还能从优,俨然网络空间一大公害。

  7月1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PC端应用软件网络弹窗调查报告》,结果显示,78%的消费者遇到过网络弹窗,其中46%的消费者对此很反感。网络弹窗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涉嫌信息诈骗、传播淫秽色情类信息、内置木马病毒以及捆绑强制下载多个应用等。

  弹窗广告就像米饭里的石子,总是冷不丁出现给人以一种不期而至的痛。前不久,工信部对手机APP“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在此之后,大家普遍感觉手机APP清爽了不少,突如其来的幸福感一时让人还有点不太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PC端堪称流氓行径的软件弹窗愈发显得面目可憎。

  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因为在免费消费商品的时候,你也就成了商品。那些瞒天过海的软件运营商们,无疑深谙这个道理。调查显示,弹窗广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掏钱就能搞弹窗,量大还能从优,俨然网络空间一大公害。软件弹窗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有些还会悄悄收集用户信息进行画像,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投放。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某些软件弹窗“请神容易送神难”,即使删除软件,也无法阻止后台继续跳出弹窗。

  网络弹窗的肆虐,不得不让人考虑一个现实问题: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谁来为科技把关,谁来为生活把门?作为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个人数据处理规则以“告知-同意”为前提,坚决向APP“不经授权就随意滥用”说“不”。同样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手机端,也完全可以适用于PC端。软件弹窗的本质是广告投放,无论如何,不能成为肆无忌惮的“投弹”。

  在明确投放原则的基础上,对广告弹窗的投放方式和投放内容也有必要进行约束。用户可以接受适度的广告,但无法容忍瞒天过海的欺诈和不由分说的捆绑。对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以此倒逼软件厂商健全内部管理、约束自身行为。

  对于软件厂商来说,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安身立命之本,杀鸡取卵式的垃圾弹窗不仅贻害甚广,而且终不免自绝于天下。在互联网科技发展大潮中,软件厂商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不能允许广告弹窗肆意“投弹”

2021-07-19 06: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赵志疆

  弹窗广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掏钱就能搞弹窗,量大还能从优,俨然网络空间一大公害。

  7月1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PC端应用软件网络弹窗调查报告》,结果显示,78%的消费者遇到过网络弹窗,其中46%的消费者对此很反感。网络弹窗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涉嫌信息诈骗、传播淫秽色情类信息、内置木马病毒以及捆绑强制下载多个应用等。

  弹窗广告就像米饭里的石子,总是冷不丁出现给人以一种不期而至的痛。前不久,工信部对手机APP“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在此之后,大家普遍感觉手机APP清爽了不少,突如其来的幸福感一时让人还有点不太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PC端堪称流氓行径的软件弹窗愈发显得面目可憎。

  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因为在免费消费商品的时候,你也就成了商品。那些瞒天过海的软件运营商们,无疑深谙这个道理。调查显示,弹窗广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掏钱就能搞弹窗,量大还能从优,俨然网络空间一大公害。软件弹窗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有些还会悄悄收集用户信息进行画像,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投放。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某些软件弹窗“请神容易送神难”,即使删除软件,也无法阻止后台继续跳出弹窗。

  网络弹窗的肆虐,不得不让人考虑一个现实问题: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谁来为科技把关,谁来为生活把门?作为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个人数据处理规则以“告知-同意”为前提,坚决向APP“不经授权就随意滥用”说“不”。同样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手机端,也完全可以适用于PC端。软件弹窗的本质是广告投放,无论如何,不能成为肆无忌惮的“投弹”。

  在明确投放原则的基础上,对广告弹窗的投放方式和投放内容也有必要进行约束。用户可以接受适度的广告,但无法容忍瞒天过海的欺诈和不由分说的捆绑。对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以此倒逼软件厂商健全内部管理、约束自身行为。

  对于软件厂商来说,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安身立命之本,杀鸡取卵式的垃圾弹窗不仅贻害甚广,而且终不免自绝于天下。在互联网科技发展大潮中,软件厂商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