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20路”婚礼公交,不失为“最浪漫的时尚”

2021年07月13日 07:13   来源:红网   堂吉伟德

  在成都街头,精心装饰了鲜花、贴着大红喜字的公交车引发市民围观,“啥子车这么喜庆?这么拉风?”车头的显示屏给出了答案——这是一辆开往“新婚殿堂”的“520路”公交车,也就是“婚礼公交”。记者10日从成都公交集团得知,自2018年底推出公交婚礼用车服务以来,“520路”公交车已为数十对新人助阵,为低碳环保助力。在成都,婚礼公交已不是新鲜事,包公交当婚车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7月11日《成都商报》)

  举办婚礼要用婚车,用于接送新人和亲朋好友,这几乎是一种程序上的标配,也是实际上的刚需。过去交通工具少,可选择的空间极其有限,时下交通工具多,即便是轿车也有诸多类型,也能更好地体现个性化。不过,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婚车大多用小轿车并组成一支长长的车队,既有面子又能兼顾里子,不过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多,大有陷入形式化的风险。

  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一是形成了攀比之风。租用的婚车数量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高档化的趋势。为了凸显自己的“豪迈”,很多人开始使用奔驰、宝马甚至是加长版车型当作婚车。并且车队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仅是头车要求豪华,整个车队都是清一色的豪华配置。曾有调查显示,顶级豪车日租金数万,婚庆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加重了结婚的负担成本,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攀比之风的泛滥。

  二是与环保的理念背道而驰。时下,环保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公共追求与价值,减少车辆出行和使用,就是为环保做贡献的必要之举。婚庆车辆数量过多,行驶的速度也受到了限制,尾气排放较之于日常使用更多,对环保的实质性影响也更大。环保关乎公共利益,是大家一致努力的方向,需要通过日常的细节体现和行为实践,包括最微小的举措,比如“停电一小时”等路径去实现。婚庆用车的大排场背离了低碳环保的初衷,这种行为应当受到限制。

  三是与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文明倡导有很大的差距。婚庆只是一种仪式,不应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化的程序,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才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公共文明的高度。因而,婚庆不能只有用轿车作为婚车一种模式,一些人采用平板车、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等方式,也不失为很拉风和很浪漫的做法,既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又彰显出文明的实质内涵,很容易获得外界的关注和好评。

  婚庆用公交车作为载体,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和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方面体现了节俭与实用的有机结合。与动不动上万甚至几万的租车费相比,公交车既大气又实用,还能彰显个性化。从报道的情况看,租用两台“520路”婚礼公交的总费用不超过3000元,可以说真正达到了“经济节俭办大事”的原则。同时公交车的实用性和强大的外观,既照顾了面子又兼顾了里子,杜绝了攀比之风,减轻了个体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体现了环保与文明的有机结合。一辆轿车行驶20公里碳排放达6.32kg,十台的碳排放量就是63.2kg,还没有加上等人和红绿灯时的碳排放量,而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则是零排放。选择后者就是实实在在地为环保做贡献,更重要的是,用新能源公交车体现了一种文明新风,在与传统习俗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对于移风易俗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对于浪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答案,但核心指标不外乎“做有意义的事”。用“520路”婚礼公交,既环保又低碳,才是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刻”,并具备成为人人效仿和追求的公共价值。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520路”婚礼公交,不失为“最浪漫的时尚”

2021-07-13 07:13 来源:红网 堂吉伟德

  在成都街头,精心装饰了鲜花、贴着大红喜字的公交车引发市民围观,“啥子车这么喜庆?这么拉风?”车头的显示屏给出了答案——这是一辆开往“新婚殿堂”的“520路”公交车,也就是“婚礼公交”。记者10日从成都公交集团得知,自2018年底推出公交婚礼用车服务以来,“520路”公交车已为数十对新人助阵,为低碳环保助力。在成都,婚礼公交已不是新鲜事,包公交当婚车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7月11日《成都商报》)

  举办婚礼要用婚车,用于接送新人和亲朋好友,这几乎是一种程序上的标配,也是实际上的刚需。过去交通工具少,可选择的空间极其有限,时下交通工具多,即便是轿车也有诸多类型,也能更好地体现个性化。不过,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婚车大多用小轿车并组成一支长长的车队,既有面子又能兼顾里子,不过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多,大有陷入形式化的风险。

  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一是形成了攀比之风。租用的婚车数量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高档化的趋势。为了凸显自己的“豪迈”,很多人开始使用奔驰、宝马甚至是加长版车型当作婚车。并且车队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仅是头车要求豪华,整个车队都是清一色的豪华配置。曾有调查显示,顶级豪车日租金数万,婚庆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加重了结婚的负担成本,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攀比之风的泛滥。

  二是与环保的理念背道而驰。时下,环保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公共追求与价值,减少车辆出行和使用,就是为环保做贡献的必要之举。婚庆车辆数量过多,行驶的速度也受到了限制,尾气排放较之于日常使用更多,对环保的实质性影响也更大。环保关乎公共利益,是大家一致努力的方向,需要通过日常的细节体现和行为实践,包括最微小的举措,比如“停电一小时”等路径去实现。婚庆用车的大排场背离了低碳环保的初衷,这种行为应当受到限制。

  三是与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文明倡导有很大的差距。婚庆只是一种仪式,不应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化的程序,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才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公共文明的高度。因而,婚庆不能只有用轿车作为婚车一种模式,一些人采用平板车、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等方式,也不失为很拉风和很浪漫的做法,既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又彰显出文明的实质内涵,很容易获得外界的关注和好评。

  婚庆用公交车作为载体,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和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方面体现了节俭与实用的有机结合。与动不动上万甚至几万的租车费相比,公交车既大气又实用,还能彰显个性化。从报道的情况看,租用两台“520路”婚礼公交的总费用不超过3000元,可以说真正达到了“经济节俭办大事”的原则。同时公交车的实用性和强大的外观,既照顾了面子又兼顾了里子,杜绝了攀比之风,减轻了个体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体现了环保与文明的有机结合。一辆轿车行驶20公里碳排放达6.32kg,十台的碳排放量就是63.2kg,还没有加上等人和红绿灯时的碳排放量,而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则是零排放。选择后者就是实实在在地为环保做贡献,更重要的是,用新能源公交车体现了一种文明新风,在与传统习俗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对于移风易俗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对于浪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答案,但核心指标不外乎“做有意义的事”。用“520路”婚礼公交,既环保又低碳,才是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刻”,并具备成为人人效仿和追求的公共价值。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