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夏日“清凉神器”成“智商税”收割机

2021年07月13日 07:13   来源:红网   徐义闯

  夏日炎炎,各种各样的“清凉神器”近来在电商平台销售火爆,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不过,有的“清凉神器”也只是管用一时,有的只是营销噱头,还有的尽管能够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但一旦使用不慎,可能变成危险的“害人凶器”。(7月12日 《工人日报》)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清凉用品也迎来了销售的旺季,于是乎,一些打着创新的、科技的“清凉神器”也轮番登场,大肆营销,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买单,诸如“冰凉贴”“消暑喷雾”等用品纷纷大卖,商户挣得盘满钵满之余,其实消费者并未得到应有的商品体验。

  消费者购买到手的所谓“清凉神器”,质量问题很明显:有的清凉时效短,产品宣传存在夸大,且有的还会产生副作用,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等。“清凉神器”实际上是一个宣传的噱头,是推销产品的一个“手段”,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消费者购置了“消暑神器”,不如说是缴纳了“智商税”而已。

  既然不耐用,又存在不少的问题,何以一经推出便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甚至出现大卖呢?根本缘由就在于产品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价格,属于较为低廉且亲民的,同时外观设计有个性、且美观,容易博得年轻人的好感,再就是产品样式比较丰富多样,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自然受众面就广,也容易打开销路,促进销量的攀升。

  实际上,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的“清凉神器”,说到底都是对传统清凉方式的改装或重组而已,有的混入中药、或者是化学的成分,让消费者得到短暂的、感官上的冰爽,不仅难以达到本质上的消暑,反而有的对皮肤、健康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危害,可以说,很多“清理神器”不过是借夏日高温,收割一些消费者的“智商税”而已。

  每到一些重要的时令节点,商户总会推出一些“应景”的产品。按说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本无可厚非,但明明是很普通、甚至毫无新意的东西,硬要说是“新科技”、或者是“新发明”,价格也标得虚高,挖出一个个“陷阱”,让消费者往里头跳,这就不仅仅是愿卖愿买的公平市场交易了。说白了,有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的嫌疑,是要受到法律打击和惩处的行为。

  只要是货真价实的产品,价格公开、买卖公平,商户能推出“清凉神器”是好事,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福音”,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鼓励创造、创新,让发明者也能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但假货充斥,玩“概念”、搞“噱头”的所谓“清凉用品”,纵然一时大卖,挣得也是“黑心钱”,于消费者、社会总体而言,都是弊大于利,毫无积极性可言。

  谨防夏日“清凉神器”成“智商税”收割机,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保持理性,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保驾护航,更需要整个社会崇尚“原创精神”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谨防夏日“清凉神器”成“智商税”收割机

2021-07-13 07:13 来源:红网 徐义闯

  夏日炎炎,各种各样的“清凉神器”近来在电商平台销售火爆,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不过,有的“清凉神器”也只是管用一时,有的只是营销噱头,还有的尽管能够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但一旦使用不慎,可能变成危险的“害人凶器”。(7月12日 《工人日报》)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清凉用品也迎来了销售的旺季,于是乎,一些打着创新的、科技的“清凉神器”也轮番登场,大肆营销,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买单,诸如“冰凉贴”“消暑喷雾”等用品纷纷大卖,商户挣得盘满钵满之余,其实消费者并未得到应有的商品体验。

  消费者购买到手的所谓“清凉神器”,质量问题很明显:有的清凉时效短,产品宣传存在夸大,且有的还会产生副作用,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等。“清凉神器”实际上是一个宣传的噱头,是推销产品的一个“手段”,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消费者购置了“消暑神器”,不如说是缴纳了“智商税”而已。

  既然不耐用,又存在不少的问题,何以一经推出便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甚至出现大卖呢?根本缘由就在于产品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价格,属于较为低廉且亲民的,同时外观设计有个性、且美观,容易博得年轻人的好感,再就是产品样式比较丰富多样,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自然受众面就广,也容易打开销路,促进销量的攀升。

  实际上,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的“清凉神器”,说到底都是对传统清凉方式的改装或重组而已,有的混入中药、或者是化学的成分,让消费者得到短暂的、感官上的冰爽,不仅难以达到本质上的消暑,反而有的对皮肤、健康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危害,可以说,很多“清理神器”不过是借夏日高温,收割一些消费者的“智商税”而已。

  每到一些重要的时令节点,商户总会推出一些“应景”的产品。按说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本无可厚非,但明明是很普通、甚至毫无新意的东西,硬要说是“新科技”、或者是“新发明”,价格也标得虚高,挖出一个个“陷阱”,让消费者往里头跳,这就不仅仅是愿卖愿买的公平市场交易了。说白了,有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的嫌疑,是要受到法律打击和惩处的行为。

  只要是货真价实的产品,价格公开、买卖公平,商户能推出“清凉神器”是好事,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福音”,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鼓励创造、创新,让发明者也能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但假货充斥,玩“概念”、搞“噱头”的所谓“清凉用品”,纵然一时大卖,挣得也是“黑心钱”,于消费者、社会总体而言,都是弊大于利,毫无积极性可言。

  谨防夏日“清凉神器”成“智商税”收割机,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保持理性,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保驾护航,更需要整个社会崇尚“原创精神”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